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一篇 新时代,打造节能型企业势在必行(1 / 3)

《边城》reference_book_ids":[7163199841021987847,70470694749685709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章资源警钟敲响,节约时代来临

地大物博VS资源短缺——节约是一项基本国策

两千多年前,茫茫万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沿孔雀河向东通往罗布泊的绿洲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楼兰。城内街巷纵横,商贾云集,中西文化在这里交会。茂密的胡杨林挡住了扑向楼兰的黄沙,蜿蜒的孔雀河是楼兰的生命之源,低洼的罗布泊给了楼兰人得天独厚的绿色。但是沙漠逼进了,注入罗布泊的七条河流渐渐枯竭,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加剧,大片大片的胡杨林死亡,林地绿洲变成了荒漠。因为没有水不能播种,城中的粮食日渐稀少,人们无法生存。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公元332年,楼兰最后的史书记载:“兹于伟大国王,上天之子夷都伽·伐瑟摩那陛下在位于11年7月,诸名远离过境。”楼兰古国就这样成了一个谜。1600多年后,进入20世纪70年代,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沙漠还在迅速东移,许多居住在中国西北的人们不得不步楼兰先人的后尘,举家迁徙,举村迁徙,举城迁徙。

这一切都是因为缺水造成的。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干旱缺水的地区涉及20多个省、区、市,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

长期以来,中国被冠以“地大物博”的美誉,而实际上,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过度消耗,我国早已成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不仅是水资源,耕地、电力、石油等都正在成为我国建设的难题。

基于严峻的国情出发,中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意味着节约资源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还意味着节约资源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须把节约资源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措施把节约资源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事实上,我国资源的节约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节约资源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比较显著。据统计,从1980年至2002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耗标准煤从1434吨降到476吨,下降率达668%;电耗从7200度下降到5200度,下降率达227%。但这种进步是建立在过去对资源消耗特别高的基础之上的,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行业单位能耗现在仍然平均高于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15%~25%。这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已经取得的经验证明,如果能够积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等挥霍式消费模式,努力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并将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提高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我们在节约资源方面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正如古人所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资源短缺向来是人类历史上抢夺杀戮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表面之下,我们更要善于从平静中或兴隆时预见危机,早作应对良策,防患未然。珍惜资源,创建一个节约的国家,已经迫在眉睫。

以色列为什么能富国

——节约是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

以色列,一个领土面积仅约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水、石油、天然气资源严重匮乏,同时还长期处于与阿拉伯国家抗争的战争环境中。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色列却奇迹般地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与中国相比,一个几乎是弹丸之地的小国,国民生产总值却在2005年达到114313百万美元,居全球第38位。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商务参赞Oded Arbel先生曾说:“以色列领土面积不大且缺乏资源,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要发展最该依靠的就是人的智慧。”依靠人的智慧是以色列在自然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自身的必然选择。而这种智慧在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上被以色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270立方米,不足中东人均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的1/8。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No1,令世界惊叹。

农业曾一度是以色列立国之本。1952年,以耗资15亿美元,历时11年建成了145公里长的“北水南调”输水管道,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推广了滴灌科学用水方法,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腾飞。以色列农业人口由60%降为3%,一个农民能养活90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8万美元,跃居世界前12名。

以色列极为珍惜水资源,视水为生命线,节水是涉及以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以色列制定了水、水井、水计量、河溪法等保护法规,把水和土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严格计划使用。在以色列,居民实行有偿用水制,用水许可证、配额制。全社会实行水配额制,年初分配70%的配额,其余30%根据降雨量分配。以色列还注重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水价根据配额调节,水成本每立方米03美元,城市水价每立方米07美元,农用水价每立方米018~028美元。如超过配额,加价3倍。

在做好节约的同时,以色列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多年来,以色列一直重视研发水技术,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20世纪50年代提出口号“让沙漠开花”。工程师西姆切·布拉斯响应号召,创立Netafim公司,开发出著名的滴灌技术。

以色列一家私营公司还研发出紫外线净水技术,即利用紫外线辐射“抑制”水中细菌再生和传染,达到净化水质效果。目前,以色列已实现循环利用75%的废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也领先全球,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厂大多集中在以色列。可以说,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源处理、保存和灌溉技术都来自于以色列。

珍惜资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种意识长期以来植根在以色列人的头脑之中。不仅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在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高新科技领域,以色列人的智慧处处无不在体现。

进入21世纪,以色列经济已经由从前主要以农业、轻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构成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没有用太多时间,以色列就缔造了新兴高科技公司密度仅次于美国硅谷的神话——即时通讯(IM)技术、基于因特网协议的语音传输(VoIP)、英特尔的迅驰处理器和奔腾4处理器都是诞生于以色列。目前,以色列电信、高科技以及农业科技等产业在国际上都极具竞争力。

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为什么能这么强大呢?这与以色列人长期以来对资源的珍惜利用是分不开的。提高资源使用率,降低资源消耗,无疑为整个国家的后续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机遇。这就是节约的力量。在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的21世纪,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能源都已经成为亟须面对的问题。在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的同时,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率是十分迫切的。要发展,就必须节约;要兴国,更必须节约。

奥巴马勒令政府节约78亿

——美国刮起了“节约风”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国第56届总统后,发布了他的能源政策。其中要点包括:未来10年内向鼓励私人部门建立未来清洁能源领域战略性投资1500亿美元,由此帮助提供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10年内,节约石油的总数超过美国目前从中东和委内瑞拉进口石油的总和——这意味着美国从此不再进口石油;投放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上路,这些汽车用1加仑汽油就能够跑150英里,并保证这些汽车在美国当地生产;确保到2012年,发电量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25%;实施广泛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到2050年减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

事实上,奥巴马自参选之日起,就表现出对能源的极大关注。他对能源的重视让人们再次正视发达国家能源危机的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石油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主要工业国家完成了能源从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过渡,从而使石油成为继薪柴和煤炭之后的第三代能源。石油成了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西欧、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三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区,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80%,但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2%。而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消费量不到10%,储量却占世界石油探明总量的2/3以上。

拿美国来说,石油资源的短缺一直是美国政府竭力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前任总统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目的就直指石油。但在消耗了大量的军费后,战争并没有解决美国国内石油短缺的严峻局势。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而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又未能建立,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交通运输、工业、金融业等方面面临桎梏。能源危机迫使各国不得不在战略上作出巨大调整,继布什的扩张政策遭遇尴尬局面之后,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把目光转向国内新替代能源的开发,同时政府先做表率,大兴节约之风。

奥巴马在就职之后不久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提出要求联邦政府部门在90日内节省1亿美元开支,虽然这个数字仅占2009年美国政府4万亿美元开支预算的00025%,却让人们看到奥巴马政府厉行节约的决心。

奥巴马的这项新措施要求政府部门首长要从日常营运中列出可以节省的开支,然后在90日内向总统汇报。虽然这1亿美元实际上只相当于桶内一滴水。但奥巴马表示这是一个开端,将会取得聚沙成塔的效果:这里省1亿、那里省1亿,各个城市一起施行,就可累积成一笔可观的款项。而最重要的是,由此引发人们节约的意识,重视资源一点一滴的使用。

随着金融危机肆虐,发达国家开始大兴节约之风。把节约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具体内容中来。而在能源工业方面,发达国家的节能工作从1973年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就开始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安全推动”阶段,着眼于防止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恐慌;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环保推动”或“可持续发展推动”阶段,着眼于通过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确保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后,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紧迫,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有些国家甚至将节能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目前,新兴的节能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初步形成,出现了众多专业的节能企业。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新产业外延不断拓展,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所有领域。美国现在已经拥有专业节能企业2100多家,仅纽约的营业额就达855亿美元;加拿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加元;日本节能服务公司已经从1997年的5家发展为2006年的70家,全世界范围内正在酝酿一场规模浩大的“绿色革命”。

生态危机远比金融危机可怕

——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负债国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让很多人对经济寒流感同身受,工厂关闭,企业裁员,就业和薪资受挫。然而,金融危机经过一段时间就可缓解,然而,在经济繁荣背后,环境恶化引起的生态危机,带来的深远灾害远远超过金融危机的影响。

下面是一个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案例。

一个3000多人的小城镇,10多年来,由于毗邻的锰矿开采和加工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河中,每年只能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和“七月十四”两天喝到干净的河水。因为正月初一是过年,七月十四是民间的“鬼节”,只有这两天锰矿厂不开工。

这是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的一个案例。下雷镇位于大新县的西部,与百色市靖西县湖润镇接壤,逻河自靖西县湖润镇流经下雷镇,在湖润境内约数公里,在下雷镇境内近三十公里,于是当地人也称之为下雷河。

如今的河水基本呈黄色,远看像一条黄龙,近看黄中带黑。检测结果表明:下雷河与靖西交界断面总锰含量为348毫克/升,总锰含量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38倍;水中悬浮物为112毫克/升,超标27倍。

下雷镇布东屯处于下雷河的下游,有村民100多人。下雷河上游段的水质都非常好,但是由于当地锰加工企业及洗矿点直排洗矿废水,导致下游水体含锰量超标。这些洗矿点经常在晚上排水,早上7点经常会看到从上游流下来的泡沫和黑水。

布东屯码村民喝的是从3公里外的山头引过来的泉水。20世纪80年代河水还能喝,90年代以后就没法喝了。现在连游泳都没人敢下河,在河里洗手也只能是越洗越黑。

而下雷镇还有近十个村屯像布东屯一样饮水困难,近千名村民10年来一直处于“住在河边无水喝”的尴尬境地。

经济的发展快慢也许只关乎人们的生活问题,而生态危机带来的却是对人类声明的威胁。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的快速消耗,中国现已成为一个生态负债国。在今天的中国,过度工业化的沿海,正遭遇很大的生态危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承接的国际转移主要是轻纺工业、电子业。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阶段,中国工业也进入到重工业、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一阶段。只有在这些重化工业方面成为强国,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目前中国很多生产电子、纺织、轻工产品的工作母机要靠进口,而要想在这些轻工业方面得到持续发展,就要加强重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承接许多国际重工业的转移。

中国多年的外贸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这是牺牲了中国的环境和资源换来的。那么,在中国未来承接国际重工业的过程中,如何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保护资源与环境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

对于环境生态的问题,中国入世谈判专家龙永图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什么产业注定是污染的产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是来源于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然十分淡薄。

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没有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的措施,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最终企业也因此被迫关闭。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只注重经济效益,对企业污染行为不闻不问,甚至主动充当“保护伞”。这一切都是因为“污染换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等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绿色GDP”的生态发展观未能树立,是造成污染频繁,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有很强的节约、环保的观念,健全的保护体制再结合过硬的技术,任何一个产业都不会注定是污染环境的产业。相反,一些所谓的绿色产业,如果在管理和运作上不加强节约和环保的意识,也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没有污染的行业,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技术,只有污染的观念。建立节约和环保的观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对资源真正的重视起来,珍惜起来,拥有强烈保护环境,节约成本的意识,才会产生一整套完整的环保政策和技术,才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加大投入,否则中国的生态危机只会恶化,最终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从“猛发财”到“稳发财”

——中国应吃好资源这碗饭

清水江是湖南、贵州、重庆3省市交界处“锰三角”地区的母亲河,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就位于清水江畔的茶峒古镇。但曾经一度,清水江被当地百姓称为“毒河”,河里鱼虾绝迹,沿河两岸居民怪病百出,群众饮用水困难,粮食减产。

湖南、贵州和重庆的交界地区,锰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锰矿石和电解锰生产基地,电解锰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50%。“发锰财,猛发财”曾经是湘、黔、渝交界“锰三角”地区人们的口头禅。天然的资源优势确实让这里的人得到了巨大的好处,许多人富了起来。但是锰资源的滥采却引发了这里的水资源危机。村民们没有水灌溉农田,污染的水质严重地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2005年,“锰三角”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经过三年多的整治,沈从文笔下的清水江,终于恢复了清澈。

2004年,清水江边的茶峒镇就改名为边城镇,整修了码头和“翠翠岛”,计划借沈从文和《边城》的影响力开发旅游项目。可当时正是锰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项目无法展开。经过大力的整治后,清水江恢复了原貌,游客也多了起来,2008年,边城镇的旅游总收入达到3200多万元。

经过整治后,“锰三角”依然“发锰财”,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各县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锰业。但不同的是,经过3年多的环境整治,人们认识到如何吃好资源这碗饭,只看重眼前利益的“猛发财”带来的是长远利益的损失,而“稳发财”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实我们吃的都是资源这碗饭。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硬发展只会导致后患无穷。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动力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果粗放开发,无序开发,最后必然是资源受到更大的损失。2008年第39个世界地球日后不久,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新探明3个亿吨级大油田、5个300亿立方米大气田,新发现金属矿产地73处,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1%,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明显趋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同时,资料也显示,因资源过度开发、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在日益加深。去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5364起,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全国2/3城市地下水水质普遍下降,300多个城市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供水紧张,严重缺水的城市达110个……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如果人类不加限制地使用资源,贪图一时利益、“政绩”毁坏环境,浪费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受到威胁。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节约资源并不是一个“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过程;相反,在节约资源的过程中,充斥着利益的博弈。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本应彻底关闭的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企业与一些目光短浅的地方政府官员同谋,致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节约。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深刻意识,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才能安心地吃好资源这碗饭,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节能保障发展

“低投入、高产出”——节能是经济转型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之外,其实也带来了资源的严重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并且这也使中国经济过多地依赖外部环境。2006年以来,随着外部经济的放缓,加之国内日益显示出的资源匮乏的严重性,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也随之凸显。

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必须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这是当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背后的发展战略决策。随着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全面进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阶段。

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的改变,我国产业面临全面的升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逐步过渡到产业链的中高端,因此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也要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转型。

作为国家首批节能环保国债支持企业,郑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从事铝精深压延加工的专业性股份制企业。在多年的发展探索中,郑州铝业走出了一条节约、环保、低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符合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