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52章 银杏老树(2 / 2)

其实高泽面前的是一道淮扬菜里非常有名的“扒烧整猪头”,“扒烧整猪头”,是淮扬菜中素享盛名的“三头”之一。“三头”即“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其中尤以“扒烧整猪头”历史较为悠久,声誉最高。

说起这“扒烧整猪头”,还有个典故的。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法海寺的一位莲法师,擅长烹调,烧的猪头肥嫩香甜,常以他亲手烧制的扒烧猪头款待施主,食之美不可言,誉为味压江南。儿童们因为和尚会烧猪头,还编了一首歌谣传唱。

其实释门创教,弟子沿门托钵,并无专门吃素的习惯。后来释加弟子提婆达多单立门户,提出不吃乳蛋鱼肉荤物。梁武帝时,大立佛教,才开始了佛教徒不吃荤吃素的斋戒制度。

后来莲法师把这手绝艺,传给庙里的一个厨师。

厨师学会此法,在外面开了饭馆,专门烹制扒烧整猪头。制成后先把头肉和舌头放入盘中,再将腮 肉、猪耳、眼睛按原位装上,成一整猪头形,然后浇上原汤汁,保持了法海寺莲法师的手法和风味流传下来。

关于这一传说,虽无明文记载,但却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证。清代的《扬*州风土词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黄鼎铭的《望江南百调》词。

其中有一首写道:“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烧猪头是清代扬*州名菜,法海寺的烧猪头尤其有名,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人们去法海寺吃猪头的事。

清代的扬州,市井生活的繁华与佛教教义的世俗化,使得佛门子弟在诵经礼佛之余也会忍不住偷窥一下红尘,有些清规戒律便也守得不那么紧了,法海寺的烧猪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杰作。

这本《扬*州风土词萃》高泽前几天才刚刚看过,自然是印象深刻,当时读到这首《望江南百调》时,口水可没少在嘴里打转。今天还真是运气不错呀!

在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时不能随便吃。只有“二月二”可以例外。

这一天是春节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叫“龙抬头”,是大地万物都开始复苏的标志。北方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二月二”吃猪头肉也就成了吉祥的象征。

淮扬菜的扒烧整猪头源于北方农家的做法。这端上桌的猪头实际上叫猪脸更合适些,毕竟所有的骨头都已在烹调过程中剥离了。这道菜做起来特别复杂,没有半天功夫根本无法上桌。

看来高泽今天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有口福了!

看到筷子已经摆上了桌,再看那猪头红亮的色泽,浓郁的香气,先,先,先不管了,我先来一块,再不吃的话,这口水就咽不下去了,这滴滴答答的也不好看不是?

胖胖的油亮酱红的猪脸就被高泽给破坏了,哇,的确是称得上肥嫩香甜,软糯醇口,油而不腻,甜中带咸,真正的风味不凡啊!

肥肉比较坚实,皮厚且多,含有大量的胶质,虽然有甘腴肥美的脂肪,但火工透彻,烧得入味之后,的确符合\"肥而不腻\"的评价。

烂烂的,肉吃进嘴里都不需要反复咀嚼,咸甜入味,油腻之意自然就被掩盖过去,趁热一吃这咸甜香浓的厚味,真的是豪气顿生,淋漓酣畅。

林振青和华素英看高泽偷偷的先尝了一块猪头肉,又看他眯着眼睛细细品尝,一付放肆享受的模样,都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

华素英最享受的也是这个时候,每次高泽一来,她的手艺就有了用武之地,倒是自己家里那几个小崽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对自己的美食手艺从没有什么表示,感觉平常得很。

幸好这时吃饭的主力部队都来了,大舅林佩学领着一帮孩子坐下了,高泽连忙收起自己的那付馋样,跟大家打招呼,又毕恭毕敬的喊了声:“大舅!”还顺手把林佩学面前的筷子给摆好了,算是小小的讨好一下吧!

对面刚坐下的林飞见高泽这付模样,轻蔑的“哧”了一声,还小声的嘀咕了一句“马屁精”。高泽才不会理他呢,当他是空气好了。

菜都上齐了,大家都上了桌,可能在座的也没几个人吃过这扒烧整猪头,特别是几个小孩子更是被眼前的“二师兄”给震住了,二尺的细瓷大盘中,去掉了猪眼睛之类可能引人不快的小件,剔除掉骨头保持外形不散的“八戒”,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只是明显的猪脸上少了一块,几个孩子把目光都投向了还在咂吧嘴的高泽,好像都在怪这馋嘴的小子,破坏了憨态可爱的“二师兄”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