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自序(1 / 1)

看完结好书上【完本神站】地址:

退休以前,自己的写作范围限于国人对西方的考察和个别近现代人物,也乏善可陈。八十年代末被投闲置散,虽然到九五年才离休,却没办法也没心情做正经事了,便开始写点文章,抒发自己的感兴。这跟别的老人去打牌跳舞差不多,目的只在消遣剩下不多的光阴罢了。

写的都是即兴之作,“捡到篮里就是菜”,故题材不免散漫,内容也很杂乱,真是既散又杂。比如,读《古夫于亭杂录》至“吾乡胶西张编修复我,年八十二矣,八十时游吴,纳一姬,年才十六……”认为“二八佳人八二郎”虽是真,却并不善,也不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许可算个人隐私,但既要公开地津津乐道,亦难禁听者心中作恶,忍不住便写了篇《梨花与海棠》。接着在《文汇报·新书摘》见介绍杨振宁《曙光集》引其父之言:“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完全没有了”云云,觉得与事实相去太远,又写了篇《过头话》(入集改题《读杨振宁〈曙光集〉》)。“牛胯里扯到马胯里”,自难入著作之林,只能编成几本随笔集,给愿看者看看。

胡竹峰便是愿看者之一。他在动员我将《儿童杂事诗笺释》和《书前书后》拿去重印了之后,又来要我将新作的文章再编成一本。而我八十岁后已极少作文,无法应命,但又不想违命。忽然想到,十几年来,自己除了写既散又杂的随笔外,还曾在报纸上开过专栏,每周一次或者两次,每次写几百字。因为专栏有名目,所以文字虽更短,内容反显得“各从其类”一些。专栏的名目,《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和《新京报·书友》都叫“念楼抄”,发表数量也以《新京报》为最多。遂将还留存有报纸的一百四十三则,仍以《念楼抄》为名,印成了这样的一本。

《长沙晚报·橘洲》编者奉荣梅、《文汇报·笔会》编者刘绪源、《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编者朱自奋、《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编者胡洪侠、《新京报·书友》编者方绪晓、《深圳特区报·书香》编者刘桂瑶、《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编者戴新伟诸君,都是这些文字的催生者。这本书应是献给他们和其他有关同志的。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钟叔河自序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献给——发表这些文的副刊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