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后记(1 / 1)

之所以要编辑出版这本报告文学集,看过本书“自序”的朋友会悟出,本人就像在绿茵场上竭力奔跑数十秋而已逾金色年华的足球运动员无奈地要“挂靴”一样也将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上遵循自然法则地划句号了,尽管这个句号划得不够完满。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言及的实为年迈体衰加之妻子染疾需要细心呵护,另外一个没有提到的因由就是多年来想要写的文学作品尚一直无暇动笔,而这些要写的文学作品又是我心仪已久想完成的夙愿。如今本人已逾花甲,本来写作时间不像年轻人那样“来日方长”,同时再像过去那样通霄达旦地开夜车“爬格子”身体又不允许,加之去年几个朋友合作注册成立了“北京世界华人文化研究院”,我又被“拉郎配”般当了院长,而且在起步伊始主要负责编辑出版《世界华人英才传略大系》,我这个人办事情只要应下来就死认真,全身心地投入,绝对不会偷懒耍滑,所以写作时间就更没有多少空间了。故而,出版这本报告文学集,实在有类似“告别赛”之意。

当然,吾深知,即使编辑出版了这本报告文学集,也很难做到在报告文学写作上彻底封笔。原因是我这个人太要面子,尤其是朋友托办的事情,除非有极特殊情况一般不会推辞。写报告文学也是如此。过去写的一些题材,不乏是朋友交办的。但是,可以这么说,再写报告文学,除非是万不得已,或者是极适合我能够驾驭的又是很好的题材。

收入这本报告文学集中的作品,大多数是近几年写就的,如《潇洒罗马——记两度荣膺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勋的华侨万子美》,《绿色畅想曲——记解放军某部天津苗木基地主任纪连祥》和《打造北方IT产业超级航母——记天津微电子工业区总公司总经理郭志华》(与耕夫合作)以及《再造西施再造美女——来自西施故乡的企盼》;有的篇什如《赤子侨心——三次采访归侨将军陈青山谈话笔录》,是过去虽然采访过但一直没有动笔,去年为了编辑出版《世界华人英才传略大系》第一卷,方提笔成文的;还有两篇《华夏奇女成之凡》和《一位英国老华人的风骨》,是八九年前写成并分别发表在《海内与海外》杂志上的,在编辑出版《世界华人英才传略大系》第一卷时为了增加“华人”特色,在原稿只有几千字的基础上扩写至目前的一万多字到三万多字的。

这个集子里的报告文学作品,虽非上乘之作,但每一篇之于我都是花费了大气力的,每一篇都力图不同于自己以往的作品,进而不断摆脱自己。所以,在题材的立意开掘上要力争“时代”一些,写作的手法上要力图新颖一些,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上要尽力个性化一些,文学味儿上要力求浓郁一些,蕴蓄的人文内涵上要着力深沉一些,总之企盼让人看了觉得不平庸,不味同嚼蜡,也不是为了应敷差事。

当然,我也极其清醒的知道,这些报告文学作品,所涉猎的题材够不上“重磅炸弹”,更不会是“神舟五号”而威震华夏,代之而来的花费在采访上的时间也不够,精细打磨劲儿也缺乏,所以难以产生洪钟大吕般的影响和轰动效应。

故而,也难以赢得广大读者的注目与青睐。为此,可以说这是在我多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中深感缺憾与惋惜的。

不过,人的成功是有多种因素构成的。天时,地利,人和,还有自己锲而不舍的求索。然而,世上有多少人毫无缺憾地宣称自己是个成功的人物呢?

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只要不是玩弄人生和虚度年华,就算是成功了,也该知足了。

知足者常乐。世人不都讲这个理儿么?

我也是。

需要提及的是,我在编辑此报告文学集期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令我十分喜爱的外孙爽爽已逾半岁,且健康活泼,一笑一哂透着聪睿,享不尽天伦之乐;忧的是妻子于去年9月突发“恶疾”,正值“化疗”阶段,虽属“早期”,又治疗及时得当,但因我无一日不在医院长时间陪护,往返奔波,加之“世华院”刚刚起步,诸事需亲躬,疲惫之极。但好在妻子心地坦然,正确面对,积极配合治疗,足以使我慰籍。故能利用点滴时间,完成编辑工作。

最后,感谢我平时亲切地唤作“大哥”的当代著名楷书专家张瑞龄先生为本作品集题写书名及古人名句。

2004年1月15日写于“鹰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