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8、辛弃疾金戈铁马抗金兵(1 / 1)

1161年的一天,在郓州通往金朝军营的山路上,两团黄尘滚滚向前。一匹马载着一个和尚模样的人在前面飞跑,后面,一个英俊的年轻人策马紧追。渐渐追上,和尚慌了手脚,回首讨饶道:“我兄貌似青兕,勇猛过人,还望看在往日情分,饶我一回。”年轻人毫不理会,怒睁双目,挥剑将和尚斩于马下。

这个年轻人,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成长于金人的统治之下,金朝统治者推行的一系列种族歧视政策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使他从小就对这种野蛮的民族掠夺痛恨之极,他的祖父辛赞虽做金朝小官,但没有忘怀祖国,经常对辛弃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辛弃疾很早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壮志。为此,他勤奋读书,刻苦锻炼体魄,年少时便文才出众。

辛弃疾22岁那年,金主完颜亮带领大军,南下侵宋,金军后方空虚,中原地区的英雄豪杰趁机“屯聚纷起”进行反抗。辛弃疾闻讯毅然投笔从戎,组织起二千多人的队伍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以其文才当上了起义军的“掌书记”——掌管起义军的大印和书檄文件。为了扩大力量,他说服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带了一千多人马来投耿京。不料义端不怀好意,在一天夜里偷了起义军的大印逃奔济南投降金人去了。辛弃疾得知消息后,怒火从心起,立即骑上耿京的乌龙马去追义端,终于在半路上截杀了义端,夺回了印信。辛弃疾以自己的行动,在义军中赢得了威望。

义军在发展,而辛弃疾却忧虑地看到,义军人数虽有二十多万,但由于是孤军作战,又缺乏训练,一旦与金军铁骑进行大战,势必顷刻溃败。因此辛弃疾劝导耿京南归宋朝,和官军共同抗金。耿京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派辛弃疾代表义军去和宋朝联系。任务顺利完成,辛弃疾立刻策马北归,要把这一好消息向耿京传述。不料,行至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在敌人的诱降政策煽动下,义军中发生了哗变。叛徒张国安杀了耿京,劫持义军投降了金人,并被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听到这一消息,辛弃疾怒火中烧,他决心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经过短暂的筹划,他带了五十名勇士,快马加鞭直奔济州张国安的营帐。而张国安同金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辛弃疾眼睛都红了。他们趁其不备一拥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金将,把张国安捆绑在马上,同时向其部下声言,朝廷十万大军随后即到。张国安的部下不少是义军旧部,所以立即就有上万人投降。于是,辛弃疾等押着张国安,率领这上万人马,迅即掉头南下,一路上冲破金兵的围追堵截,终于回到了南宋。辛弃疾的英勇爱国之举,使腐败的南宋朝廷大为震惊。这时,辛弃疾才23岁。

辛弃疾抱着抗金的理想南归,但南归后万事皆不如意。他非但不能横刀于疆场,运筹于帷幄,反而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42岁便被罢官。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茫然、痛苦、无限悲愤。“愤怒出诗人”,慷慨激越的辛词,正是这种愤怒的艺术结晶。辛弃疾的词充满深厚的爱国热情和浓烈的挽救国家危亡的雄心壮志,“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平戎万里,整顿乾坤”。辛弃疾的词也表露了他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响空弦”,“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简评:

辛弃疾的爱国词章,慷慨悲壮,不仅真挚动人,而且热情澎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辛弃疾词以豪放著称,历史上把他和苏轼并称“苏辛”,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很大影响。

1207年, 一支熊熊的火炬,燃烧到了尽头,辛弃疾怀着忧愤的心情与世长辞。临终前,还连呼数声“杀贼”,显示出爱国词人的心始终没有离开抗金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