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鲁迅的功与“过”——国民性批判之批判(1 / 3)

《中国人的性格》reference_book_ids":[6959124344568040485,725740804102317981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3,"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7},"quote_content":"《狂人日记》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347408903,7163994704294448159,72652595147759974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6,"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0},"quote_content":"《阿Q正传》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90895750152,72570816735509248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上的个性人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他这种人物的个性,全是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他是把一个个国民的共性特征,作为个性细节来写的。这就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巨大的覆盖性。比如阿Q——在现实中绝对没有这种人物存在,但在他身上却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某一部分的影子。

进一步说,这种共性,不是通常那种人所共有的人性,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文化的特性。我曾经用过一个“文化人”的词语,来述说这种特殊的人物。这里所说的“文化人”,不是“有文化的人”的概念。这个“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这种性格放在小说人物身上是一种个性,放在小说之外是一种集体性格。当一种文化进入某地域的集体的性格心理中,就具有顽固和不可逆的性质。倘若逆转,极其缓慢。它属于一种根性。当然,任何民族的文化性格都是两面的,一面是优根性,一面是劣根性。可是它像一张纸的两面,是孪生一对生出来的,不能免掉任何一面。但作家的思维天生是逆向的;文学的本质是批判。当它面对文化性格时,肯定要先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一面。

然而,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观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华出这种独特的“文化人”来。他小说的人物不完全是这种“文化人”。比如,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虽然具有世纪初中国人的某些集体性格特征,但还不是纯粹的“文化人”。阿Q则是鲁迅自觉创造的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性格”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这种人物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学者们多有论述,本文不做重复。我只想说,我们从这个视角可以发现到其他角度无法发现的内容。比如从这里,我们一下子找到了中国社会痼疾最本质的缘故。同时,这种极其独特的审美形象,自然就穿过那种司空见惯的平庸的文学平面,异彩缤纷地跳跃到中国小说的人物舞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