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战争之起源(1 / 3)

1.欧洲诸国之陆军及海军

一九一四年之战争 一九一四年八月欧洲最激烈之战争开始。军队人数之众为亘古所未有;所用武器之坚利亦为亘古所未有;其影响于世界之巨亦为亘古所未有。世之有思想者类以此次战争为出诸意料之外。不信欧洲诸国之政府竟敢负此破坏世界和平之责任。然不意竟有战争。此次大战实为欧洲史上最重要之事实,吾人不能不求其原因之所在,与各国争持之问题为何。

欧洲武力主义之发达 自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一年普鲁士战败法国以来,五十年间西部欧洲诸强国间并无战争之迹。此为欧洲升平无事之期。然各强国间始终专心致志于军备之扩充与军器之设备。普鲁士实为提倡武力主义之领袖。二百年前普鲁士曾欲以武力而成为强国。然近世普鲁士之军队实始于拿破仑战败普鲁士于耶拿之后。盖自后普鲁士之政治家知旧式常备军之不可恃,不能不赖“全国皆兵”(the nation in arms)之征兵制也。然欲实行全国皆兵之制须避拿破仑之怀疑。普鲁士政府乃令其国民皆受短期之军事训练,训练之后乃令其退伍而为后备兵。因之常备军之数并不增加,而一旦有事则可用之兵为数甚众。而且普鲁士之训练军官尤为精密。

此种已经改良之军队曾有功于推翻拿破仑。全国皆兵之制相沿不废。五十年后威廉第一与俾斯麦欲独霸国中与奥地利宣战时遂增加每年征兵之数,国民从军之期由二年延长至三年,后备之期延长至四年。因之普鲁士军队之数竞达四十万人之众,于一八六六年战败奥地利。他日法国之失败与德意志帝国之统一盖皆普鲁士军队之力也。

其他诸国之军备 自普鲁士于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一年间战败法国以来,欧洲诸国除英国外莫不仿普鲁士之征兵制而踵行之。凡国民之身壮无疾者均须入伍二三年,再退而为后备兵以备随时奉命从军之用。政府每任用多数教师负教育兵士之责,加以军器发明日形精锐,改良设备所费尤为不资。

国民负担之重 欧洲各强国既争先恐后以扩张其军备,各国陆军之人数为之大增,而国民之负担亦为之加重。当大战开始时德国法国二国之陆军各有四百万人以上;俄罗斯有六七百万人;奥地利匈牙利得二百五十万人以上。英国之陆军不及二十万,驻在欧洲者又居其少数,盖英国之募兵方法与美国同类以志愿军补充之,并无征兵之制也。

英国之海军 然英国之国防端赖海军,而英国海军力之雄厚实为世界之冠;盖英国固以“二强海军”(two powers''navy)为其海军政策之标准者也。英国所以必有强盛海军之理由一在英国人浮于地,国内所产之食粮不敷供给,故不能不自外国输入以资维持。而且英国工业甚盛,与商业有密切之关系。故一旦英国失去其海上之霸权,则其衰亡可以立待。

德国之海军 然其他诸国对于英国之独霸海上多不甘心。若辈对于英国殖民地之广大本怀猜忌之心,而其急于市场之获得与商业之保护亦与英国等。二十世纪以来商业上足为英国之敌者厥唯德国。德国皇帝威廉第二自始即有意于海军之整顿,二十年前曾谓德国之将来必在于海上。故一八九七年德国国会通过振兴海军之议案。自后海军之扩充极其迅速,几有凌驾英国之势,英国人乃大惧。英国政府遂亦增加其战舰之数目及吨数。其他诸国亦纷起仿行。故欧洲各国除陆军军费外又加以海军军费负担倍重于昔焉。

2.和平运动

海牙和平会议之召集 军费既甚浩大,再加以恐惧战争之心,遂引起一部分人之弭兵运动。第一次减少军备之运动始于俄罗斯皇帝尼古拉第二其人。彼于一八九八年提议召集世界各强国代表开会于荷兰之海牙(Hague)以讨论之。此次会议与昔日之维也纳会议及柏林会议不同,非战后之和平会议及平时之弭兵会议也。

第一第二两次之和平会议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于一八九九年开会,对于限制军备绝无成绩之可言;唯决定建设一永久之“公断法院”(Court of Arbitration),凡各国间之争执“无关于国家荣誉及存亡”者均可提诸法院以求裁判。然因无法可以强迫各国之提起国际诉讼,而且足以激起战争之祸源又复除外,故所谓公断法院有同虚设。第二次开会于一九○七年,规定埋藏地雷,炮攻孤城,及战时中立国之权利等。然自大战开始后此种规则亦复有同具文。

各国间之和平条约 自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开会之后各国间之互订公断条约者有一百三十余种之多。规定凡无关国家存亡独立荣誉及第三者利害之争执,均以国际公断方法解决之。近来诸国间甚有将“所有可用法律解决之问题”一律提出公断者。

其他和平运动除海牙和平会议及公断条约外,尚有其他种种和平运动,故世之乐观者多以为此后或不致再有大战之发生。国际上各种公会及结社在大战前常有增加,而且各国人民间亦多有共同之利害,故有互助之必要。

社会主义 国际和平运动之最有力者社会主义亦居其一;盖社会主义本系一种各国工人之国际运动,其公共目的在于废止“生产机关”之私有制。社会党人常常开国际公会而且互以“同志”(comrades)相称。对于政府之实行帝国主义者每肆攻击,以为投资远地之利益独为富人所享有,因投资而起之战事与工人实无关系。而且社会党人力言战争之祸以穷人所受者为最烈。故极端社会党人多系反对武力主义者。所谓反对武力主义即不愿当兵之谓,社会党人之因此被拘者不一其人。然自一九一四年战端既起之后,各国之社会党人大都热心于战事,故若辈之反对帝国主义或反对扩充领土之战争,此属空言而已。

3.各国间之争执

帝国主义与近东问题 欧洲大战发生之最要条件吾人在前二章中已述及之,一为帝国主义,一为近东问题。吾人曾述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诸国之如何争获殖民地或商埠于非洲与亚洲,对于土耳其衰替之利益之如何虎视眈眈。兹吾人不能不再略述五十年来各强国间之如何竞争及一九一四年夏间战争之如何爆发。

法意二国在非洲之冲突 第一,吾人须知非洲之如何探险及其分割。非洲北岸沿地中海一带之地大部分属于法国,故法国对于意大利英国及德国先后均有冲突之事。法国领地阿尔及利亚于一八三○年征服,于一八七○至一八七四年完全占领,有邻国二—即突尼斯与摩洛哥是也。法国借口于突尼斯土人之骚扰阿尔及利亚边疆,乃于一八八一年遣兵征服之。意大利本欲得其地为已有者,今法国竟捷足先得大为失望。意大利因之遂与俾斯麦携手,加入德国与奥地利之同盟,即现代有名之“三国同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