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21章 撕掉标签,做你自己(1 / 1)

你是否听过“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因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标签效应”。“标签效应”能影响人们的印象管理,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活动、行为举止。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在1973年做了如下的实验:

他组织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的情况,授予“慈善”或“不慈善”的头衔,还留有一部分人未被测试,即没有用标签法。

当克劳特再次要求这些人们进行捐献时,“标签”就发挥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记为“慈善”的人要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因没有捐钱而被标记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人贡献得更少。

上述实验中“标签效应”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它消极的一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男孩在一次考试中没有及格,回到家中,母亲训斥他:“你真笨!”于是男孩便把“你真笨”这三个字深深地烙印在心底,时刻把它作为自己的代名词。男孩会把自己所有的失败都归结在“笨”上,并做出一些“笨”的行为来应和自己的标签。就这样,男孩在母亲的评价下真的变“笨”了。

我们周围不少家长善于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上进。虽然“激将法”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激将法”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甚至是荒谬的,那么很有可能令被贴标签的孩子默认,或孩子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

生活中,我们成年人这种变“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为人们常常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总喜欢生活在别人赋予的标签之下。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看待别人赋予自己的标签,而带着模糊的期望和需求,一味地接受不客观的评价,那将会产生复杂且不可预料的结果。

首先,我们可能被这些标签蒙蔽。像上面的例子一样,明明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被母亲定以“笨”的标签后,变得愚钝起来。其次,我们还可能被这些标签忽悠得不知所措。例如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坦然接受“优秀”的标签,而平庸的他如同贵族后裔一样,空有显赫的身世,却毫无实际作为和能力,只能被这种无形的期望压得透不过气来。一旦这样的标签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支持时,便变得摇摇欲坠,整个人的气场也随之消散、变弱。

另外,帽子越大、戴得越久,我们就会越紧张于被要求有所作为,并在心中纠结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标签,陷入无尽的哀愁之中。因此,“标签效应”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它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自己正在被某些虚伪的标签所侵害,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活在它的笼罩之下呢?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上苍都赋予他不同的使命,同时也赋予他独特的个性。我们只有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撕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标签,才能按照自己的道路成长为自己真实的样子,才能找到成功的道路;而那些错误地认识自己、活在他人荒谬标签之下的人,只会迷失自我,并必将与成功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