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5桃花源里可耕田(1 / 3)

5桃花源里可耕田

桃花源的梦想始终在蛊惑着人们。哪怕终究逃不出分崩离析的命运。

在德安县连绵起伏的丘陵中,曾经存在着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现在,它的遗迹尚在许多史籍里、谱牒里,在许多学者的论著里,在天下陈姓的记忆或传说里,而在车桥镇义门村能够看到的,不过一堵残墙,几座古墓,若干遗迹。凭着造访义门村的印象,我几乎不能想象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屡见不鲜,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用旌表“义门”的方式加以褒奖,把它们树为社会的样板。江州义门陈,就以累世义聚不分家、“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的奇迹,创造了聚族而居最极端的例子。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其新修的宗祠内陈列着义门陈的历史,且听我从中搜罗来的几个小故事。

——击鼓传餐。江州义门陈的始祖为陈旺,系南北朝时南朝皇帝陈霸先的后人。公元832年,陈旺因官置产定居义门后,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整个家族一同劳作,财产共有,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击鼓传餐就是其实行聚族合炊的需要,每到开饭的钟点,便有人在打鼓山上击鼓传令,发出用膳的信号,全族在各处劳作的三千多人就从四面八方赶到村中的馈食堂用餐。至于用餐时的场景,《宋史》亦有记载:每席必群坐广堂,不能“随其所有”,而要“布置周全”,启蒙儿童坐一席,女童七岁以上和七岁以下分坐一席,婆母新媳坐一席,六十岁以上老人同席,青壮男子同席,“以序而自行”,“数代而行之”。并区分不同对象,“因人而佐食”,病人、老人、孕妇和乳娘可享用不同的伙食。餐桌上的繁文缛节,分明体现了义门陈力求“合德同风”的良苦用心。

——百犬同牢。不知是重义尚德的环境氛围教化影响了牲畜,还是馈食堂中那长幼有序的广席为牲畜所效仿,村中畜犬百余,同饭一牢。喂狗用的石槽长二丈余,宽二尺多,直留存到解放初期,后因修水库,人们将石槽砸断扔到水库坝底下垫基。而现义门小学对面小山坡的竹林里,便是“百犬同牢”的遗址。牢门曾有联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据称,这个“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还载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故事首先发生在宋昭宗庆历年间,说,有条脚拐、眼瞎的老母犬,每晚守在门楼之上,伴长夜,防匪人,尽其义也,可能因疲累、伤痛吧,到了进食的时候,它仍卧在柴扉旁。老犬不至,百犬也就不食了。后来,宋朝皇帝昭宗听说后,十分惊奇,派人做了一百个米粑送往义门试验。来人将米粑放进食槽后,群犬相邀而至,却嗅着粑香而不急于开吃。但见其中一条白犬叼起两个米粑顾自走了,来人疑窦顿生,便尾随而去。原来在一间柴房旁,躺着一条拐腿的黄犬,白犬是给黄犬送饭去了。直到那黄犬也得到了食物,众犬才心安理得地共进美餐。皇上闻知,圣心大悦,那是自然。

——三岁孩儿不识母。义门陈的家法规定,凡四十五岁以下的妇女皆称为“蚕妇”,必须到都蚕院劳动,都蚕院其实是专门养蚕织布的家庭纺织厂。在都蚕院附近,建有千秋院,是蚕妇们健身休闲的场所;同时,为方便哺乳,还建了育婴堂。令人惊奇的是,在这里,不论是否亲生,只要婴孩饥饿啼哭,蚕妇们都会解怀捧乳,主动喂养,晚上也是轮流看管。因此,有诗赞道:“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大致也可以窥见义门陈十分独特的生活形态。在这里,全族为一家,财产共有,聚族合炊,其乐融融,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竟成了发生在封建社会的神奇现实。义门陈的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家族内部奉行礼义为先,孝道治家,人们根据明确的分工,各司其事,如北宋兵部尚书胡旦的《义门记》所述那样,“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勘司以序男女,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士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管理井然有序,各种公益设施也是一应俱全。

江州义门合家与国一体,几乎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不仅有基本大法《义门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那些神情庄严的文字,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忠恕孝悌的思想。不妨看看它的家训十六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气;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免催科;联地方以弥贼盗;解仇忿以重身命;明礼让以厚风俗。

族人若有违家法,对不起,那就只好在刑杖厅里见了。刑杖厅,正是义门陈氏的执法场所。此处曾有楹联称:“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铁面无情的,十分了得。

因为财产的家族所有制,为避免私房膨胀导致家族矛盾,从而危及聚族合炊的生活理想,义门陈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男丁纳妾的现象在这里被严禁。家法规定,义门陈男子“皆只一室,不得置畜仆隶及娶妾养婢”,一旦娶妾养婢将视为义门陈家族不肖子孙。但是,义门陈所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是其稳定聚居的重要条件,因此必然有着强烈的包办色彩。义门陈的家法连婚姻所用礼物也规定了统一的项目和数量,男婚女嫁的父母之命,在这里变成了族长之命,婚姻由家族操办,这是家族当权者的义务,也象征着他们的权力。

义门陈的生活模式适合当时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整个家族很快兴旺起来,发展到宋仁宗朝,义门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早在唐代,唐僖宗感其义聚一堂,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江州义门累受旌表,闻名遐迩。

也许正是因为四方宾朋慕名而来,义门陈于北宋年间建起了廨宇,专门接待官员,或来访的文人学者,或名家大户,这就是胡旦在《义门记》中所说的“德安廨宇以奉公门”。廨宇内设有接官厅,外有迎宾亭、迎宾路。亭中有联不无自豪地声称:“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这个胡旦,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俱知其状,然后写下了传世文章《义门记》。陈氏后人将文刻在石碑上,故叫“义门碑”。然而,此碑历尽沧桑,饱受战乱匪患,屡立屡毁,以至于记文传至今日,某些内容恐有失真。

义门陈的家法不仅成就了义门陈长期稳定的聚居,也成就了江西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义门陈氏是我国古代最重视教育的家族,它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东佳书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办大学,始建于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起初“堂屋数十间”,发展到宋代,成为江南著名书院,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一时间,生徒广聚,声名远播。如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五代史》中均写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宋太宗皇帝为了表示对东佳书院的欣赏,特地赐御书三十三卷,并亲笔书写“真良家”三个大字,以旌表其门。

唐宋时期,东佳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如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广为美谈。据各地义门陈氏宗谱载:仅“宋庆历四年计,应举者四百有三,登科四十有五。部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十八人,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跬、俦而下二十九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书院建在东佳山下的东佳庄,石刻的庄联称:“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东佳山悬崖峭壁,石壁中有大、小溶洞,常年泉水叮咚,音色悦耳,若琴若筝,故名人学士来此讲学、览景者甚众,留下许多诗词、楹联。

然而,古时的东佳书院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堵义门陈大院的残墙静静伫立,不能不让人怅然喟叹。

尽管,自唐代以来,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义门陈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又是免征徭役、钦贷粮谷,又是赐御书、题赠御匾,先后受到十二位皇帝的御赐旌表,然而,危机也随着频频到来的褒奖步步逼近。

义门陈的合族同居,虽然成为历代统治阶级传播忠孝伦理的典型,但是,到了宋仁宗朝,当义门陈氏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时,难免就会树大招风了。也是怕这个上下敦睦、人无间言的家族势力过于膨胀,也是为了把义门陈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播撒四方教化全国,朝廷想出了一箭双雕的好主意。这个以财产的家族共有为基础,全体成员过平均主义的集体生活,历代聚居不分家,以吃大锅饭而著称的义门家族,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

当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重臣建议皇帝对义门陈实行分家时,正中了宋仁宗的下怀。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颁旨分析义门陈,将他们迁往各地,以其义德教化天下。圣旨中说:“切虑尔民生齿日众,难为统属之方,年谷不登得无饥馁怀之患,但世道颓靡已匪唐虞之日,人心不古岂皆尧舜之民,恐后失于检束变起,不虞上德于朝廷,下遗羞于阙租,朕为尔等恤之怀之,特诏尔民分居硕业析检营生,保持已往之仁以杜将来之患。”皇上的忧思远虑,跃然纸上。可能是为了宽慰义门陈氏吧,他又温情脉脉地说道,“鸟兽有异巢之日,蜂蚕有独处之时”,物类犹然,何况人生乎?不知写到这里,皇帝是否曾为之动容。

圣旨一到义门陈,合族上下嚎啕大哭。人们内心痛苦,但圣命难违。同年七月,宋仁宗派了江南西路转运使率众官,亲自到场监护义门陈氏分家,他们带来了全国通用的地经、各地行政手本和部分车马行杖。根据宋仁宗的御赐编号,义门陈家族财产列为二百九十一份,人口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十六个省的上百个县市。传说,为了做到公道分析,家长们决定碎锅析庄,即把同炊使用的大锅吊在祠堂的梁上,让它自由落地,摔成多少片就分多少庄,结果铁锅落地碎成二百九十一块,于是义门陈就有了二百九十一个去处,并按碎片跌落的远近,抓阄确定迁徙地。

到得义门陈散伙的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陈氏建庄合炊已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十八代同堂,人口发展到三千九百多人。一道圣旨让这个累世义居的大家族分赴全国各地,开烟发户去了。这个家族因此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并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