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杂交水稻(1 / 3)

杂交水稻hybridrice

【简介】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xìng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历史发展】

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xìng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zì yóu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xìng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xìng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chūn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jīng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rì,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xìng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chūn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xìng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xìng不孕xìng》,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xìng不育xìng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xìng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xìng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xìng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rì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xìng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xìng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rì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相关术语】

雄xìng不育系:是一种雄xìng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力生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jīng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xìng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

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xìng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xìng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xìng,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xìng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两系杂交稻:一种命名为光温敏不育系的水稻,其育xìng转换与rì照长短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长rì高温条件下,它表现雄xìng不育;在短rì平温条件下,恢复雄xìng可育。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发展杂交水稻,在夏季长rì照下可用来与恢复系制种,在秋季或在海南chūn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因此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叫做两系杂交稻。

超级杂交稻:水稻超高产育种,是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rì本率先于1981年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在15年内把水稻的产量提高50%。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要求2000年育成产量比当时最高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但他们的计划至今未实现。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为,第一期(1996-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1-2005年)亩产800公斤。

【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1)两系、三系并举,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

(2)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构建具“高冠层、矮穗层、重心低、库大而匀、高度抗倒”的优良株型的杂交稻组合;针对西南一季稻区,选育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组合。

(3)选育具有籼粳混合亲缘的亲本,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

(4)借助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有利基因。

(5)针对超级杂交稻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施肥法】

基施有机肥据测定,在杂交水稻的总需肥量中,有50%-60%的氮和70%的磷、钾来自土壤,施肥不足就会过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而降低肥力,增施有机肥是提高肥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杂交水稻生产中有机肥的施用量应占全期施肥量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