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21.第 21 章(2 / 3)

这个人也太凶了,人丑心灵也不美!

直到半个小时后,他们才离开供销社。赵碧晨对里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简直无语,可是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紧接着,罗淑芬买了一袋子黄豆,打算回家给孩子们做豆浆和豆腐。正巧遇上一家因为家里揭不开锅,把半大的小鸡拿来卖的人家。罗淑芬咬咬牙,将这五只小母鸡买了下来。

虽然贵了点,可是再过两个月就可以下蛋了。而且,这种小鸡的存活率比鸡崽子存活率更高。

即便是花了很多钱,罗淑芬看着眼前的女儿和侄儿。为了他们,自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回家的路上,他们遇上了前来接他们回家的赵旭东。

赵旭东毫不犹豫的接下妻子肩膀上的背篓,里面装着五只小鸡。左手接过黄豆,右手牵着赵尉然。他对于妻子的采购没有半点异议,家里的事情交给罗淑芬,他很放心。

“走吧!我们回家!”

赵碧晨看着自己身边的家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可惜,小叔托人带信回来说今年不回家了。

妈妈做的豆腐,是赵碧晨吃过最好吃的。回家之后,罗淑芬将干黄豆倒出来,用水浸泡着,等它们发胀。赵旭东提了两桶水到石磨边上,用小扫帚清理干净上面的灰尘。

中午的午餐,赵碧晨吃了重生以来的第一顿白米饭。她甚至舍不得狼吞虎咽的吃掉,一点一点的将米饭嚼碎了再咽下去。她从来没有此刻这样的感觉:大米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搭配妈妈做的咸菜炒肉,赵碧晨觉得自己可以吃掉三大碗干饭。可惜,毕竟家里的大米有限,白米饭每人能够分到一碗。剩下的还是要靠红薯充饥。

即便是这样,赵家人已经非常满足了。罗淑芬看着锅里干干净净,碗里也干干净净的,特别有成就感。不过,什么时候才能让自家锅里和碗里能够有剩有余?

赵尉然一听说大伯娘要做豆腐,哪里都不去,守着罗淑芬。赵碧晨也是一样,对做豆腐的工艺特别感兴趣。要知道,整个甄家湾会做豆腐的人寥寥无几,而罗淑芬是做得最好吃的。

罗淑芬好笑的看着守着自己的孩子,伸手在泡豆子的桶里一捞,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家人的豆子还是挺不错的!

将泡好的豆子提到石磨边上,用勺子将发胀的豆子舀到石磨的入口处。吩咐赵碧晨缓慢的往石磨里注水,罗淑芬推动石磨。这个石磨,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罗淑芬推磨的吱嘎的声音在赵碧晨和赵尉然听起来是那么的动听。期间,赵碧晨还跟妈妈换着推了一下石磨。原本在妈妈手中轻巧灵活的石磨,到了赵碧晨手中,变得非常沉重。

下午赵旭东打算去河边看看,能不能抓到鱼,所以家里只有罗淑芬和两个孩子。

“哇,出来了,流出来了!”赵尉然惊喜的看着米黄色的豆浆混着豆渣从石磨的边缘渗出,汇聚成一股小溪,流向石磨的出口。

“晨儿,待豆腐做好了,你给你吕家大婶拿点过去。咱可不能白穿了她给做的鞋。”想起吕向阳带来的猪油,那可是比棉鞋还珍贵的东西。罗淑芬安排着自家女儿。

“大伯娘,然然也要去。”赵尉然连忙举手说道。

“好好,你跟你姐姐一起去。记得要懂礼貌,要叫人;别人拿东西给你要推辞,别嘴馋,知道吗?”罗淑芬大道理不懂,但是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做得很好。

半个小时候,所有的大豆都变成了豆浆。

罗淑芬将半桶磨好的豆浆倒入铁锅,加入清水稀释。吩咐赵碧晨加点柴火,用旺火煮沸。罗淑芬找来之前准备好的青菜叶子,放进豆浆里面去除泡沫。

“晨儿,你看。是不是泡沫渣子都没有了?”罗淑芬用锅铲在豆浆里面滑动,米白色的豆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大伯娘,好香啊!”赵尉然深吸一口气,咽了咽口水。

“然然,等会儿大伯娘给你们弄豆浆吃。”罗淑芬好笑的看着身边的孩子。

让赵碧晨熄火,罗淑芬拿来一个木头做的架子。将纱布的四个角分别系在架子上,一个简单的漏网就制作完成。

用瓜瓢将豆浆舀到纱布上,让纱布过滤掉豆渣,只留下纯净的豆浆。

赵碧晨觉得晃动纱布,让豆渣滚成球这个动作特别好玩,主动包揽了这项工作。赵尉然个子太矮了,够不到。不然,他也是想要来试一试的。

过滤完所有的豆渣,罗淑芬用小碗给两个孩子分别盛了一碗豆浆。她甚至拿出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白糖,撒了一点在豆浆里面。

“喝吧,甜着呢!”

赵碧晨轻轻的喝了一口妈妈亲手做的豆浆,真好喝!她将自己的碗放在妈妈的嘴边,一定要她尝一尝。赵尉然也有样学样,非要大伯娘喝一口他的。

纯净的豆浆倒入锅中,剩下的就是点卤水这个动作了。这也是大部分人做不好豆腐的关键。卤水多了,豆腐容易又老又硬;卤水少了,豆腐散开,不能够凝聚在一起。

罗淑芬对于卤水的把握恰到好处,既不会让豆腐散开,也保持了豆腐最鲜最嫩的美味。

等豆腐全部装箱,盖上石板,用石头压住。罗淑芬总算是可以歇一歇了!

“明天就可以吃豆腐了!”她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汗水,吃豆腐的人从来不会想到,其实从豆子变成豆腐,还需要很多道工序。

外出抓鱼的赵旭东在河边碰到了正在钓鱼的吕向阳。

“赵大叔,你也来钓鱼吗?”

“嗯,我来看看。”赵旭东没好意思说自己根本不会钓鱼。可是,闲在家里没事,他想给孩子们弄点吃的。罗淑芬不是要做豆腐吗?他想弄几条鱼给孩子们做豆腐鱼汤,补补身子。

赵尉然和赵碧晨的瘦小,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你跟我来!我在那边做了几个窝子,说不定这会儿已经有鱼儿游过来了。”冬天的甄家湾,即便是下了雪,河面上也没有结冰。虽说这条河差不多有三米宽,可是里面的鱼并不太多。

当地村民很少来捕鱼的,一来好多人吃不惯鱼的那股土腥味;二来做鱼可比吃肉贵,很费油,而且容易被鱼刺卡住;三来,钓鱼是件需要耐心的事情,河里的鱼并不多。

因此,即便是那些最穷苦的人家,也不愿意来河边抓鱼。

吕向阳不一样,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手很好的烤鱼手艺。经过他的手做出来的鱼不仅不腥,味道相当的鲜美。

赵旭东摸了摸鼻子,自己这半路截胡的事情,恐怕做得不地道。

吕向阳似乎看出了赵旭东心里的想法,笑了笑。

“赵大叔,我在河边下了好多鱼窝子。我一个人哪里忙得过来?你来试一试,说不定运气比我好。”

赵旭东也没有空手而来,他手里拿着的是弟弟的钓鱼竿。虽然是自制的,可是因为用的是结实的荆竹子,整个鱼竿看起来装备还是挺齐全的。有鱼钩、有浮漂、还有鱼饵。

“你试试这个,我发现鱼儿挺喜欢吃蚯蚓的。”吕向阳手脚麻利的帮赵旭东换了一个鱼饵,留下一些蚯蚓,他向着下一个窝点走了过去。

赵旭东将鱼饵抛下去,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刚开始浮漂动了,他提快了,鱼儿还没有上钩;后来再有两次,他又提慢了,鱼饵都被吃光了,他才提起钓鱼竿。

几次下来,他终于总结出了一个合适的时机。离他不远的地方,吕向阳已经成功的掉起了两条鱼。

转头看着赵旭东还没有成功,他比划了一个加油的手势。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旭东终于在天黑之前,成功的掉钓到了六条小鱼。四条三指宽,两条只有两指宽。两条小鱼被他放生了。

眼看着天黑了,吕向阳也收起了自己的钓鱼工具。从装鱼的渔网里捡了两条大鱼,扔进了赵旭东的桶里。

“这,向阳,这怎么行?”赵旭东不好意思的推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