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23章 消极避战?(1 / 3)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题记

第122章 消极避战?

萧逸至今甚至还清晰的记得,在现代的一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研讨会上,专家所引用的一些撰述者对于北洋海军的谬误。

……

他依稀记得当年的文章标题:众生一相:战前北洋海军军官家书充斥“必死”心态。

北洋海军是整建制的近代海军,官兵尤其是军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海军的军种性质又使得他们不能长时间陪伴家人,平时基本上都靠鸿雁传书与家人联系。

正因为是个人私密家书,各级军官尤其是中下层军官得以在其中尽诉衷肠,充分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

人们透过这些家书中“战死”、“备死”等字眼,同时也从军官们前赴后继以身殉国的壮举中,认为很多北洋海军军官是抱定为国捐躯的心理而投入战斗的,目前来看,这很可能是后人的一种误解甚至是曲解。

厘清这种误解并不有损于英雄的形象(作为军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中,战死沙场以身殉国都是英勇的表现),而是为了让后人更深刻地理解战争与人性的复杂。

丰岛海战打响前,“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在甲午海战中牺牲)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

“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盖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可陆续接济;但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

况近年泰西军械,日异月新,愈出愈奇,灵捷猛烈,巧夺天功(工),不能一试。

两军交战,必致两败;即胜者十不余三,若海战更有甚焉。

所以近年英与俄、德与法,因旧衅两将开战,终不敢一试也。北洋员弁人等,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

驾驶二副属于北洋海军的中层军官,很难说掌握整个北洋海军的战斗力情况,而且日后的战局也证明了陈京莹对陆战有八成胜算的预测纯属臆想,但从他信中的上下文分析,他的“备死”实际上就是“等死”。

这种未战就先言死的心态不仅陈京莹独有。“扬威”副管轮郑文恒(在甲午海战中牺牲)在给其兄长郑彬候的信中写道:

“甲申中法之役,‘扬威’本拟赴台澎,与法决战,旋复转赴朝鲜防御。吾已自分殁于战事,乃复视人间,距今十稔。

此次临敌,决死无疑。”仗还没打,就已将十年前的中法战争惨败作为先例,这既是与敌决一死战的坚强决心,也是对战争结局和个人生命悲观的心态。

下层军官的心态同样如此。

北洋海军“济远”见习军官黄承勋(在甲午海战中牺牲)战前与人在刘公岛喝酒时,喝着喝着突然悲从中来,对交情不错的关姓军医说道:

“此行必死,他日骸骨得归,为君是赖,莫逆之交,爰以敦托。”把一同喝酒的人吓了一跳,赶紧岔开了话题。

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时任与陈京莹同级别的“来远”舰二副,作为海军军属,她也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甲午战争爆发后,因为海军里福州人很多,阵亡的也不少,因此我们住的这条街上,今天是这家糊上了白纸的门联,明天又是那家糊上了白纸门联。母亲感到这副白纸门联,总有一天会糊到我们家的门上!”

军官和军属们的心态足见一斑。在众生一相的“必死”心态中,北洋海军官兵是战、是和、是降、是自杀,都很难说不与这种心态颇有关联。

消极避战:“一把手”丁汝昌战前的“躲闪”心态

人们对丁汝昌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一直存有争议。

其中,对他主战还是主和的争论最大。

实际上,丁汝昌虽是北洋海军的“一把手”主官,守土有责,但战争尤其是国际战争从来不是仅由一支军队的个别将领所主导的,指挥官更多地只是战略或政略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