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二十三章(2 / 3)

就这样杨发把女儿的婚事敲定了,可是香草回来却死活不同意,情急之下顾不得许多就跟爹妈挑明了要嫁给田喜,一听田喜的名字,杨发气不打一处来,气得指责女儿私订终身败坏了家风,香草却说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老人不懂新道理。就这样一场新旧婚姻观念的斗争,打破了田园的宁静。

然而杨发却背着女儿香草写了婚书过了彩礼,把婚事订下了,还怕夜长梦多明天就要来迎娶。香草听说后马上找田喜商量,还表向他表明了自己坚决不嫁罗家的决心。情急之下田喜就拉着香草要找妇女主任作主,可是妇女主任去开会了。他俩又找了赵村长,可赵村长忙着搞生产竟没把这当回事儿,把他们给支走了。无奈之中,田喜要带香草到区政府讨公道,但香草又怕事情闹大了坏了名声,于是最后两人商定当晚三更田喜到香草家以拍窗户为号结伴出走,去区政府告状。回家到中,香草心潮起伏,思来想去,举棋不定,一边不忍心怕伤了父母的亲情,一边又怕辜负了田喜的爱情。想来想去还是要走,收拾好了包袱,就等着跟田喜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好事多磨田喜儿去找香草到区上告状,可是却被香草父亲发现,未果后,香草被在昏迷状态下被强行抬上轿去嫁到罗家后,香草才知道女婿才只有十一岁。

田喜儿知道香草嫁后的消息后,非常痛苦,陈快腿对田喜儿说香草是图意罗家生活好女婿长得漂亮,田喜儿和田母信以为真。

杨香草在三天回门时来到田家被田母和田喜儿误会,后来田喜儿看到了小女婿,

明白了真相。后来在区委书记的宣布下有情人终成良缘。

§§第十章 晋剧——慷慨激昂的山西戏

§§§第一节 晋剧概述

晋剧是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剧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晋剧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即昆曲、越调等)。乱弹分为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每种板路又有如流水板(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腔儿(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或鸣腔)等变化,演唱时,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

晋剧传统的乐队由9人组成,旧称“九手面”,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称“十一根弦”;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

同治以来,晋中票号兴旺,商业繁荣,中路梆子也迅速发展起来,相继出现了上下聚梨园、小梨园、锦梨园、二锦梨园、万福园、小万福园、自诚园、小自诚园等著名戏班及孟珍卿(三儿生)、张锦荣(十三红)、乔国瑞(狮子黑)、王云山(毛毛旦)、王田桂(田桂子、正旦)、高文翰(说书红)等著名演员。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边区曾组成七月剧社、吕梁剧社、绥蒙剧社(后改名人民剧社)等红色团体,20世纪中叶是晋剧兴盛时期,相继出现了丁果仙、程玉英、冀美莲、牛桂英、郭寿山、郭凤英、花艳君等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