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八章 生活日常(2 / 2)

西城市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市委郭副书记接受朱墨他们的采访,在谈到这项改革时,感慨万千:“历史上,老百姓眼中的‘皇粮国税’,一直牵动着中国社会的兴衰。革命战争时期,在充满战火硝烟的土地上,中国的农民用一辆辆装满粮食的小推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几十年来,农业税也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基石,从一九四九年到二〇〇〇年,这五十二年间,中国的农民向国家缴纳了七千多亿公斤的粮食。”

“今天,农村税费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切实减轻中国农民的负担。如果改革政策的落实一旦发生偏差,农民负担非但不能减轻,还有可能加大。你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郭副书记向记者们提出要求……

改革潮涌,为朱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闻报道资源。每天的选题、采访、写稿,朱墨忙得不亦乐乎,完全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

家里没有电脑,有时为了赶稿,朱墨不得不在单位写稿写到深夜才回家。给一诺做饭、辅导功课,都落在了张智身上,而张智很多时候更忙。

于是,曙光院职工食堂里,经常出现一个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小小的身影,独自一人买份盒饭,然后拎着回家。那是一诺。

每天缺少父母的陪伴,还不到十岁的孩子,学习就出现了问题。

颜梅找到朱墨:“一诺现在经常完不成作业,你们都忙,干脆让孩子下午放学就到我们家,我帮你们看着。”

朱墨是个不愿麻烦别人的人。她对颜梅连连道谢:“不用不用,我也不是天天这么忙,孩子在学校已经很给你添麻烦了。”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张智和朱墨都不太善于主动与人交往,一是性格使然,二是他们都觉得,工作之外,相互间的走动,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这也不是他们两人清高,他们其实也不喜欢自己这种性格。

可是,女儿一天天在长大,为了孩子,做家长的,也应该扩大交往面,经常带着孩子多与人沟通。所以两人都希望对方多主动走出去。

“你整天出差不都得跟人打交道嘛,平时在院里也跟同事们多交往交往。”

“你整天到处采访,天天什么人都接触,你平时没事的时候,多跟学校老师和同学家长交流交流,对孩子有好处。”

他们两人你推我,我推你,谁也推不动谁。两人也就只好认命,有时间了,就看看孩子的作业,忙得时候也只好放任。

曙光院卫生所的护士涂荣,和张智他们家住在同一栋楼上,涂荣家在最东头的那个单元,上班下班必须从张智他们家的单元门前经过。涂荣性格开朗,善于表达,乐于助人,她说自己就是个社会活动家,就是喜欢与人交往。晚饭后,她是张智家的常客。

涂荣比张智大四五岁,他们家人也都是曙光院的职工,她父亲还是曙光院前任人事处处长,张智那年分配到曙光院时,他父亲正在任上。所以,涂荣对曙光研究院前世今生的许多人和事,都能说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来。

起初,涂荣一来家里,张智和朱墨都放下手里的事陪她说话,聊的多是家长里短,次数一多,张智就没有耐心陪下去了,每次就推脱有事要到办公室去,朱墨就只好一个人陪着。

涂荣的妹妹涂玫的儿子曹丞,跟一诺是同班同学。见这段时间朱墨和张智都忙得顾不上孩子,涂荣就对一诺说:“宝贝儿,放学后你和曹丞,都到卫生所阿姨那儿写作业好不好?”

曹丞不是一诺经常在一起玩的同学,于是就说:“妈妈让我放学就回家,不要乱跑。”

卫生所是曙光研究院各种信息的重要集散地。这里每天看病打针的职工、家属来往不断,随便一个话题都能产生好多信息。院里要出台什么政策,人事可能要发生哪些变动,谁家和谁家又发生了矛盾,谁家的孩子学习好,谁家的孩子学习吃力,等等,话题无所不包。

朱墨经常能从涂荣滔滔不绝的闲聊中,了解到院里不少的人和事。有时她就会等张智半夜从办公室回来的时候,讲给张智听。遇到有些话题,张智就提醒朱墨:“你可别跟着涂荣瞎咧咧,她那张嘴。”

所以,朱墨心里也不想让一诺跟着涂荣到卫生所去,她觉得卫生所那个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