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一百八十九章 给皇帝庆祝生日(2 / 3)

五为诨臣万岁乐队,着绯绿罗宽衫,浑裹簇花幞头——京剧里小生常带的英雄巾。这队表演的是宋代戏剧内容。

六为儿童感圣乐队,穿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宋代童子发型,梳两小辫,称总角。他们在杆子上舞着,表演赶趁。

七为玉兔浑脱队,着四色绣罗襦,系银带,戴玉兔冠。浑脱乃酒囊、皮船、口袋等——这队伍也就是现代的旱船队。

八为异域朝天队,穿锦袄,系银束带,戴夷冠——波斯胡帽,也就是现代的无沿毡帽。他们敲敲打打,表演着西域打击乐。

一为儿童解红队,着紫绯绣襦,系银带,戴花砌凤冠,绶带。解红是红色彩带,解红队也就是挥舞彩绸,边走边舞的队伍。

一为射雕回鹘队,着盘鹘锦襦,系银,射雕盘(盛箭囊)。这队全副武装,展现男子威武气。

两百多名儿童,红紫银绿,色彩斑斓,绵袄宽衫,着装多样,戴玉冠,裹幞头,舞剑器,执锦杖,捧宝盘,挎雕箭,扮外夷来朝,装异域献宝,亦庄亦谐,亦歌亦舞。那种热闹壮观的场面,无不会使人陶然而醉,乐不能禁。

这是什么?现代叫做“花车巡游”,据说是民国以后传入中国的洋玩意……嗯,现在,赵兴在宋代观看中国人的花车巡游——是的,是宋代!是中国!他心里不住琢磨:这花车巡游,焉知不是宋代传遍世界的?怎么到最后,它成了彻底的洋玩意?郁闷!

宋代城市惯兴以儿童来祝福、来祈祷、来欢乐的风尚,尤其重大的社会活动,都要让儿童来参加以烘托气氛。像熙宁年间东京久旱不雨,皇帝就下令东京的儿童着青衣,围绕着各坊巷贮满水、插柳、浮蜥蜴的大瓮,呼喊着:“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

这种庆祝方式,宋代称之为“小儿队舞”。

有了儿童起舞寄托吉祥,驱灾降福,即使是久旱不雨,人们也会将此当成赏心乐事。因为在享乐主义盛行的北宋,人们不太在于具体内容,“但贵其姱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而皇帝生日动用“小儿队舞”表演,也是为了使“赏心乐事”的氛围更浓……现代人看不到这场景,但可以从宋代的《百子嬉春图》来感受这场景的迷醉。

“小儿队舞”组成的花车巡游持续了一整天,巡游队伍走遍了杭州城的大街小巷……第二天,进入了团练蹴鞠表演。

苏轼还有一个官职是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原本在天宁节这天他要检阅禁军的,并在这一天组织禁军表演,以祝贺天宁节,但由于他实在分不开身,禁军表演就顺延到了第二天。

宋代大多数禁军不是用来战斗的,是用来表演的,他们每年的训练就是为了在节日里为百姓演出。汴梁城的禁军任务重,他们要在金明池开放日,以及元宵、寒食、中秋、冬至,还要在天宁节表演。而移戌外地就粮的禁军任务清闲,他们每年表演的重轴戏只是天宁节。

这天表演的是一种有球门的蹴鞠运动。

这种蹴鞠运动,较之不用球门的蹴鞠运动稍有对抗性。参加运动的人需分为两队,每队各有16人,计有球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两队总共32人,通常又被各自唤做“左右军”。

苏轼指着场地向赵兴介绍:“离人,你看过金明池的表演吧,那里人多场地小,一般不搞这样的比赛,但在外地,禁军在天宁节最常做的就是蹴鞠赛。”

这场比赛是在杭州校场举行,比赛对百姓开放的,往常这校场是禁止百姓出入的,现在,场外人山人海,连墙头上都蹲满了人。赵兴比量了一下场地的大小,问:“这场地有尺寸规定吗?”

苏轼好奇的瞥了一眼赵兴:“规定尺寸干嘛?人常说:有多大的场子摆多大的阵。各地校场大小不一,官家规定校场大小,反而令大家放不开手脚……嗯,倒是那球门有尺寸规定:两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立在那里当作球门,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网阔九尺五寸,球门上有一个大小三尺左右的‘风流眼’,作进球用……”

“我不信”,赵兴一翻白眼——古人关于尺寸的东西,从来都不可信。

那门柱有三丈二尺高吗?这高度相当于两根电线杆子的高度,可宋朝没有水泥电线杆,只能用木头当作门柱。长成十米高的树干,底部该有多粗?这样的门柱竖立起来,因为十米高的柱子经常有球撞击高处,高处还挂个网,为了防止被风吹倒,所以埋入地下的部分至少需要两米。也就是说,那两根门柱必须采用十二米高度以上的巨树,那是什么树?

“拿尺子来,既然有规定门柱高度,我们需按规矩来,让我量一量门柱符不符合规定”,赵兴一边说,一边嘴里嘟囔:“把球踢到十米高的风流眼,贝克汉姆能不能做到都成问题,我就不信这门柱符合要求!”

“离人,休得胡闹。书上说尺寸有虚指泛指的说法,这里说三丈二尺,那是一个泛指,极言门柱之高——你怎能如此无趣,要去量一量那高度呢?”苏东坡急忙劝止。

赵兴点点头,泛指,这就对了,现代足球,球门高度也就两米四四,赵兴觉得“风流眼”竖立的高度,比现代球门高不了多少,最多有三米,怎能说有三丈呢?

“公平,我只想着两球队的门柱需同样高,这才公平……等等,书上说?这门柱高度是在什么书上规定的?”赵兴问。

苏轼是老师,这时候老师的脾气发作了,耐心的教导说:“传说黄帝擒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此为蹴鞠之始。刘向《别录》言:‘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所以,至汉以来,蹴鞠就是军中之戏。至于这些门柱高度嘛,原无定例,说到这尺寸……也许是汉代《蹴鞠新书》中交代的。”

苏东坡的乱用典故可是有名的,据说他考状元的时候,曾经引用过上古时期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这个例子让博学多才的欧阳修看上了,他回家翻了好几天书,找不到相关记载,特地把苏轼叫来问一问,苏轼脸部红心不跳的回答:“那例子是我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