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百六十五章 我到皇宫去散步(2 / 3)

进了皇宫,赵兴犯愁了。他到现在没有归属某个衙门,所以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个衙门报到,闲来无事,赵兴便骑着马在皇宫里溜达起来,他左窜窜右窜窜。一会溜到门下省找徐师锡聊天,一会又窜到天章阁,找那些翰林胡混。

想当年,苏轼在皇宫上班地时候也喜欢溜号,因为翰林院泄密事件。使得皇宫修起了一堵墙,让苏轼窜门不方便,结果苏轼很写了几首诗,抱怨这堵墙太不仁道。也就是现在说的执行政策没有人性化。赵兴现在充分复制了老师的风格,整个皇宫大院成了他闲逛的旅游胜地。此时此刻,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带着相机来,否则,他拍下皇宫大院里的情景,拿出去印刷,还有张择端什么事。

说到张择端,这小子在宋徽宗这样一个书面皇帝当政后。开始得宠,竟然以白身做了翰林院编修,负责帮小皇帝整理古代书画,如今这小子在翰林院里忙的脚不沾地,赵兴去窜门,这厮却拉着赵兴谈论古代书画的人体比例,让赵兴没听几句便拔腿就走。

日进中午,赵兴不得不找个去处来发落自己。因为按照大宋地规则。中午是管饭的,皇宫里禁止从外面带来食物。赵兴若不找到归属衙门,他就要饿肚子了,站在殿中省门前思考半天,赵兴想起自己头上的副枢密使官衔,便决定直入枢密院。

难怪人说宋朝冗员多,大宋朝如今挂衔副枢密使的有十七名官员,其中有两名是有实衔的“差遣官”,他们在枢密院正式上班。而赵兴这样的“职官”,大多数是些年老退休的官员,所以在枢密院门口,赵兴取出自己的官阶牌,守门地士兵虽然认识后者,但这个官衔却让那个士兵直翻白眼,发出了深度鄙视。

赵兴没有闲心跟一名小兵闹意气,像这样“宋兵乙”的角色,也就是周星驰在没有发艺前扮演的龙套而已,他跟这样的人较真,岂不显得自己等同于“宋兵丙”,所以他没有理会这人的鄙视,带着满脸地骄傲,领着个头比他还高大的黑人泰森直往枢密院里闯。

赵兴大家都认识,这个大个子带兵入京的时候,大半个城的汴梁百姓都见过,他地个头让人一眼难忘,此刻见到他领着自己的招牌侍卫晃到了枢密院里,那些小吏纷纷起身相迎,有几个长相特殊,一眼就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形象的吏员还跑到赵兴身边,殷切的问候:“拉比,你怎么有空到这来,你想看什么,我们领你四处转转。”

以色列人之所以叫赵兴“拉比”,而不称呼赵兴的官职,是想拉近与赵兴的关系。赵兴作为一名曾经到达过耶路撒冷圣地的“以色列之友”,是有资格在以色列人中被称为“拉比”的。

大宋朝就是这样,连以色列人进入皇宫作为小吏,官员们也毫不奇怪。这种现象搁在以后地时代,是令那些饱学大儒们难以接受的,然而在宋代,官员们并没有排斥以色列吏员,大多数官员知道赵兴与一赐乐业人关系密切,后者的长老还因为赵兴而得官,他们围在以色列吏员身后,等到这些人以古怪的礼节问候赵兴,并亲吻赵兴的双手之后散去,这才重新围拢上来,冲赵兴拱手:“太尉大人光临,门下受宠若惊,不知太尉大人所为何事,下官这就召唤属吏伺候。”

赵兴个子高大,他透过人丛,望见殿中省大尚局御厨,正在分发中午的份饭,他拍拍肚子,扭捏的回答:“也没啥急事,我只是闲逛到中午。肚子饿了。想到本官还领有一份副枢密使的职衔,故此来枢密院混饭……今天地伙食是什么?有剩余吗,也给我来一份!”

赵兴每年往皇宫送入巨量礼物,而且从来不歧视太监们,大多数太监对这位壮汉非常有好感,大尚局一名小头目听到赵兴地要求,连忙吩咐手下再去御厨取来更多的食物,而后。他笑着向赵兴拱手:“太尉大人可瞧不上今天地吃食,这些吃食对太尉大人来说,未免失之精致。我这里有几只胡麻饼,虽比不上曹婆婆的肉饼,但也不差多少,太尉大人先垫垫饥,小的们马上给太尉取好吃食来。”

听到赵兴上枢密院窜门,枢密使蒋之奇连忙带着两名副枢密使出迎。听到太监们这样说,他不满的调侃:“大阁,敢情我们平常吃的都是粗食,唯有太尉大人不好供啊,他来了。才拿出好东西,大阁好不厚道。”

抱怨完毕,不等那名太监回复,蒋之奇转脸冲赵兴拱手。笑着说:“太尉来的正好,夏国差使副令能嵬名济等,近日诣阙,进上誓表谢恩,及进奉御马。辽国遣使临海军节度使耶律应,副使中大夫,守秘书少监,充干文阁待制王衡。也来祝贺新皇登基。太尉大人精通外事,该怎么处理这两国使节,我等也听听太尉大人的意见……来,边吃边说。”

蒋之奇一边招呼,泰森已在赵兴的许可下,走进大尚局盛饭地木桶,他望了一眼木桶,发现桶内所剩食物不多。干脆连桶一块抱起。直接捞着桶里的食物开吃。

赵兴走进蒋之奇办公的房间,几杯清茶下肚。饥火更加勾动起来,他顺手抓起一只胡麻饼,刚啃了两口,回去取饭的那名太监反转,通报说:“官家听说太尉入宫,特意召唤太尉入禁中赐宴,同去的还有两名相公。”

赵兴早先就发现,国人喜欢边吃边谈重大事件的习惯,有可能是在宋代养成的。宋人就喜欢这样,把特别重大的事情放在酒宴当中,等气氛热络了,才趁机说出,而后彼此商议。这习惯虽然深受后人诟病,但在古代农奴制下,这种执政方式,却被当作“君子政治”典范,开创这一习俗地大宋皇帝乐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