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113(1 / 3)

两岸开放后,“台商”一词成了两地一个新的时髦语。不计其数的台商纷纷跨过海峡到大陆投资,而大陆各地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前来落户,从而达到经济上的双赢。

“台商”一词让高秉涵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高新平,继而又把高新平与老家菏泽联系在了一起。

那年,高新平在香港绿园大酒店和大姐见过面后不久,夫妻俩就带着七十多岁的老母到大陆考察了一遭。他们先后去了广州、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南京和北京。祖国大陆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落后与可怕,到处都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改革新气象。

一遭转下来,高新平征求老母亲的看法,老人说:“在自己的国家里做事,总比去泰国好!”

回去之后,高新平就启动了他在大陆的投资计划。他的投资方向倾向于三个方面,建材、电子和酒店。短短几年时间,他的一系列以“三德兴”命名的企业就遍布东南沿海。这些企业势头迅猛,业绩优良。良好的企业形象使高新平赢得了一定声誉,他当选为厦门第一任“台商会”会长。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先后到他的企业里去参观视察。

高秉涵从和高新平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有向内陆地区继续扩大投资的打算。

既然高新平要投资,自己何不说服他干脆去菏泽投资?在菏泽投资,就是对家乡的贡献。有投资,就有回报,高新平也不会吃亏的,一举两得的事,何乐不为?

高秉涵越想越激动,一把就抄起了桌上的电话。

接通高新平的电话,高秉涵非常激动地对他说了自己的想法。

听完高秉涵的话,高新平说:“我正计划着在内地开几家大的连锁酒店,这倒是个机会。”

一听这话,高秉涵更加激动,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

高新平又说:“开酒店也是要看条件的,现在还不能答复你,要先去考察了之后才能决定。”

六月的一天,高秉涵从香港飞到厦门,与高新平一起到机场接他的是弟弟高秉涛。

高秉涛是高新平企业里一个子公司的主管。他对高秉涵这么频繁的回老家很是不理解。

中午吃饭的时候,趁高新平去卫生间,高秉涛对高秉涵说:“哥,不到一年时间,你这已经是第四趟回老家了,跑得够勤的。”

“老家总归是老家。”

“可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回去还有什么意义?姨妈和两个姐姐都上了年纪,你要是真有工夫,还不如常去看看她们。”

“姨妈和姐姐都是血肉亲人,我当然要经常去看望她们,可力所能及的为家乡做一些事情也是我们这些身在异乡的菏泽人应尽的义务。”

“都是些不相干的人,我看完全没有必要。”

“怎么能这么说话?无论如何那都是我们的老家!”

趁高新平不注意,高秉涛小声说:“哥,你以为董事长真会看上菏泽那穷地吗?”

高秉涵一惊,盯着高秉涛问:“菏泽怎么了?他为什么会看不上?”

高秉涛说:“哥,你要搞清楚,投资不是扶贫,是要考虑经济回报的,就菏泽那地……”

说到这儿,见高新平回来了,高秉涛把话打住。

发现兄弟俩的神情有些不对劲,高新平打着哈哈说:“吃菜吃菜!”

高秉涵一下没了胃口。

没来之前,在高秉涵的感觉里。他认为高新平这次去菏泽考察是不存在任何悬念的。可听了弟弟刚才的这一番话,心里一下没了底。

来之前,已经与菏泽的贾书记说了招商引资的事。贾书记听说有台商来考察投资,在电话里高兴的哇哇直叫。要是到头来事情成不了,可如何向贾书记交代?

担心归担心,思前想后,高秉涵还是觉得这次的考察结果不会太让他失望。

怎么着和高新平也是这么多年的朋友了,他还能不给自己留点面子?

下午四点的飞机。上了飞机,高秉涵就开始向高新平介绍菏泽的自然人文情况。在高秉涵的描述里,菏泽是牡丹之乡,人杰地灵,是个投资的好去处。

已经铺了不少摊子,在资金运转上略显紧张的高新平早就看出了高秉涵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事情的心思。他想,只要菏泽具备个基本的条件,他就会考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