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76章 烈士暮年(2 / 3)

僧格林沁部1.1 万多人马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

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

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洛红等遭遇,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

九月,捻军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分为东、西捻军。

曾国藩河防战略失败,引咎辞职,清廷令李鸿章接任。

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4 万人扩展到7 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28个马营7000多匹战马中,约有13营3500多匹隶属铭军。

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

清廷授予刘铭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赏给白玉柄小刀等物品。

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

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

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

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

此时铭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

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

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

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

保卫基隆港

刘铭传闲居十几年中,国事日益衰败,外患也日益严重,在同一些办洋务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

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1884年六月,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台湾海面,清廷诏令刘铭传入京,他当即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

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就在同一天,法国政府下令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一支特遣舰队。

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

在他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边境进行;第二阶段战火扩大到福建台湾沿海,有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尤以台湾陆战最为激烈。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

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

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

6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

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

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政府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23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南洋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

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孤拔再犯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两小时,伤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

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告危。

这时,法军在利士比的指挥下正进攻沪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