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74章 张氏手炉(2 / 2)

除了制炉大家张鸣岐的之外,另一位晚明铜器名匠是胡文明,他以纯正的皮色取胜,擅长铸造铜炉,并能按古式制造彝、鼎、尊、卣之类铜器。所做手炉器物式样高古,精美撩人,人称“胡炉”或“胡铜”,时誉极高,为世珍重。

除此以外,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皆名闻朝野,信令传后无疑”。

早期的银、铁、瓷材质被大大减少,而广泛用铜。

一来因铜的传热性较好,捧在手上更为暖和;二来铜材细致光滑,色泽晶莹,且柔中带刚,富有延展性,于制造工艺上有着更大的发挥余地,制成的手炉也不易锈蚀和裂坏。

炉体皆厚重,线条清晰,刀法流畅,常用一整块厚厚的铜料,敲打出来一把手炉,炉柄上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

而清代手炉,因传入宫中,一跃成为皇家御用品,身价倍增。从而使手炉的制作升级,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开始变得花哨起来。仅材质又多了漆器、珐琅等品种,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手炉的装饰更加精美。

到了民*国,手炉的制作又趋于简单,形状和纹饰开始单一化。

为了减少成本,连铜料也薄了起来,之后随着新的取暖工具的出现,手炉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手炉家族中,最上档次的当数明代和清早中期作品,尤其是名家制作的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斋房文玩,极富文人书卷气,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从古时存世的实物以及文学或书画作品中,不时能寻觅到手炉的踪影:

乾隆年间美轮美奂的牙雕《月曼清游》册,在正月“寒夜采梅”、十二月“踏雪寻诗”的画面上,那些雍容华贵、仪态优雅的宫女们,有的手持金光闪闪、形似荷包的小器物,正是手炉;

《红楼梦》大观园里,不独黛玉用手炉,凤姐也常手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时下的影视剧中,紫禁城里的小主们,也是手捧手炉过冬……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在古代文献中,却看不到手炉的确切记载,只能在仅有的资料中爬梳它的过往。

高泽的脑海中,像放电影似的,把他所有看过的书中跟手炉有关的知识,都一条一条一段一段的浮现了出来,有点类似于上网搜索的功能,这让他觉得非常的方便。

看来,还是要多看书呀!

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只要在自己的脑海中一搜索,什么都能知道了。

唉呀!想那些没用的干什么呀?

还是先看看手中的这个张氏手炉吧!

手炉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打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

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

炉底部的刻款,小篆书法,自然有度,刻工也是非常的有劲力,挥洒自如。

高泽现在也管不了这些了,管它真的假的,先找点炭火点上,让奶孙俩暖和起来再说,对,赶紧想办法吧!

拿着炉子,出了门,还真是巧得很,刚好,旁边一家的大婶正好在弄自家的大炉子,高泽嘴还是很甜的,长得又很可爱,几句好话一说,又甜甜的叫了几句婶婶,还真让他把个小炉子给弄好了炭火。

拿在手上,这个炉子还真是让高泽惊叹,炉中的炭火虽然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热度与炭火不热时一样。

但高泽却是明显的感觉到了手中传来的阵阵暖意,心里一喜,这下,终于可以让奶孙俩暖和一些了。

“奶奶,小玉,我给你们把炉子弄暖和了,来,来,来!”高泽赶紧的把已经很暖和的手炉塞在了小玉的手中。

“奶奶,你先暖和暖和吧!谢谢小泽哥哥!”小玉倒是很懂事,把炉子给了奶奶,接着又好奇的问奶奶:“奶奶,这个真是取暖用的炉子呀?在我们家放着,我怎么不知道呀?要是知道的话,我早就拿出来用了,还真挺好看的!”

高泽其实也想问朱奶奶这个问题的,听小玉问了出来,也竖起耳朵看向了朱奶奶。

“唉!”还没说呢,朱奶奶先重重的叹了口气。

“说起这个炉子,还真的是说来话长啊!要不是小泽眼尖看到了,这时间一长,我都已经把它给忘了!”朱奶奶的语气里有无奈有落寞也有思念。

不过,旋即,朱奶奶的语气一转,接着说出了一句让高泽大吃一惊的话:“我真的是老糊涂了,其实,这是你朱爷爷的遗物,乃是朱家祖上所用之物,而我朱家祖上乃是大明朝的开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