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五、拿出来看看(1 / 3)

看完结好书上【完本神站】地址:

(原刊《长沙晚报》)

一、树倒猢狲散

庞元英《谈薮》有如下一则:

曹咏巴结秦桧做了大官,春风得意,来巴结他的人很多。倒是他的妻兄厉德斯硬是不肯来巴结,不管曹咏来软的还是来硬的,厉德斯就是不买账。

后来秦桧一死,秦党立刻失势。这时厉德斯才请人给妹夫送了一封信,拆开看,原来是一篇《树倒猢狲散赋》。

“树倒猢狲散”的成语,便是从曹咏和厉德斯的故事中来的。

猢狲们在大树上吃,在大树上玩,它们对树的攀缘依附(也可以是“巴结”)出于性,无怪其然。大树一倒,不能再提供吃提供玩了,失去了攀缘依附的价值,则“猢狲散”亦是必然的结果。——它们又要爬另一棵大树去了。

初读此篇,独怪妹夫何以软硬兼施,硬要大舅爷来拍马屁。慢慢才悟出,树大了必也有想要猢狲来爬的瘾。别人都来争拍马屁,你有什么“特殊”,居然敢不来拍,岂非迹近异己,不敲打你一下还行么?

二○○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二、死不当宰相

孔平仲《珩璜新论》有如下一则:

当上宰相,恐怕是想当官的人最高的追求。可是汉武帝连杀几位宰相以后,公孙贺想起前几位的结局,便哭着不肯接受任命。结果他还是被迫当上宰相,终于被满门抄斩了。

生病而死,恐怕是每个人都很害怕的事情。可是在武则铲除李姓时,许王李素节被押往京城,路上听到人家哭丧,想到李家人连连被杀,居然不胜感慨地道:“能病死在床上多么好啊,还用得着哭吗?”结果走到龙门驿,他就被活活勒死了。

我读汉武“秋风起兮白云飞”和武后问“宰相因何失此人”时,常不禁微笑,觉得古今人情毕竟相去不远。但看到《珩璜新论》中这些杀人、被杀的表演,尤其是台词如此精彩绝伦,又像突感风寒,打起寒噤来。

古人云,“以史为鉴”。其实历史乃是一面孽镜,照出来的是人们的前世和来世。无数相斫中反映出来的人性的横强和软弱,无奈和悲哀,都能超越时空映现在眼前,真比贾祥正照风月宝鉴还有趣。

二○○五年五月三十日

三、狗比主人凶

王明清《玉照新志》有如下一则:

宋仁宗修了新宫殿,百官照例要作诗祝颂,有人写的诗中有两句很触犯忌讳:

秦始皇、唐明皇新皇宫刚造成

陈胜、吴广和安禄山便起了兵

被检举出来,呈交皇上。皇上却只念了头一句:

上高台,红袍执事官引导前行

立即表态:“这算什么诗,还值得看么?”便丢在一旁不再过问了。其实皇上哪里没有看全文,不过是不想鼓励检举揭发,不想惩办写诗的人罢了。此真尧舜之用心,难怪他能够享国长久。

西洋俗话,“狗比主人凶”,读此乃深有同感。夫狗与主人,立场并无二致,一个要揭发检举,一个却假装胡涂者,无他,不过是所轻重不同罢了。狗看重的只是桌上的一块骨头,主人看重的则是自己整个的家业。在被咬的人看来,也就是所谓“阎王易见,鬼难缠”。

此文虽似歌德,实是但丁。宋仁宗有没有“尧舜之用心”很难,不像雍正皇帝那样挖墈寻蛇打则是肯定的。这与其是为了“保护”写诗的文臣,还不如是为了他自己“享国长久”。

二○○一年六月六日

四、黄庭坚之死

陆游《老学庵笔记》有如下一则:

黄庭坚受了“除名羁管”的处分,被送到了宜州。

宜州没有旅馆,也没民房可租,只能住庙,而庙里却正在庆祝皇上生辰,只好住进一处破城楼。这时正是“秋老虎”大热,城楼上成了蒸笼,闷热得简直没法待。

有忽然下了雨,范寥(字信中)趁气稍凉去看黄庭坚。只见他坐在矮凉床上,把双脚从栏杆中伸出去让雨淋着,脸色红红的像喝了几口酒,见到范寥,很高兴地喊道:

“信中呀,我这一生一世,没有比此时更快活的啦!”

没过几,这一代诗人便死在宜州了。

有人,中国文人全靠有阿q精神才能活着,观夫“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作者以能从蒸笼里把脚伸到外面淋雨而感到“快活”,岂非明证?

其实不然,正因为有的(绝非全部)文人有骨头,有志气,敢于蔑视权威的苛虐,他们才能苦中取乐,才不怕“除名羁管”,不怕住破烂城楼,像黄庭坚这样。请问读者,世上能有这样的阿q么?

二○○一年六月二十日

《战国策·秦三》有一个范睢给君王听的故事:

郑国人将没加工的玉石叫做“璞”,周地人将没熏制的老鼠肉叫做“朴”。有个周地人,在一家郑国商人门前吆喝道:“卖朴啊!”郑国商人以为是卖璞的,答应要买,请他先拿出来看看;一看原来是老鼠肉,忙声对不起,不买了。

范睢接着道:“如今平原君名满下,其实他的‘主父’被困死在沙丘,他却仍在赵国做大臣,可见其人不过如此,各国君王却还在争着他好。为什么各国君王竟不如那位郑国商人呢?就因为只听虚名,不肯要叫卖者把实际货色拿出来看看的缘故啊。”

璞-朴同音,而实际上,却一个是玉石,一个是老鼠肉。可见下事物,光听不看,未必相符,更不要有意制造伪劣,鱼目混珠了。

范雎对平原君“名过其实”不以为然,但“实”还不如平原君而“名”则过之的正复不少。他们装在袋子里的究竟是玉石还是老鼠肉,的确要先拿出来看看才行,在向他们表态想要之前。

二○○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六、明白人难做

《战国策·秦二》有云:

名医扁鹊去看秦武王,王谈到自己的病,扁鹊给他治。王身边的人却七嘴八舌,什么,“大王的病跟耳朵有关,跟眼睛也有关,不容易治,只怕治得不好反而会影响听力和视力”。得王没了主意,只好告诉扁鹊。

扁鹊一听,十分生气,将拿在手里准备施治的砭石往地下一丢,对武王:“您要明白人帮你办事,却又要这些不明白的人来三道四;国家大事如果也这样办,秦国就会亡在您的手里。”

明白人就怕碰不明白人。在看病这件事情上,扁鹊当然是个明白人,但他亦无法使秦武王不去听那些不三不四的话,只好气得砸家伙(砭石是一种尖石器,古代没有金针,以此作针灸治病)。

扁鹊到底给秦武王施治没有,未见记载。没施治当然亦无碍扁鹊之为良医,吃亏的只是秦武王的身体,那些七嘴八舌的人倒并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可见明白人难做,倒是不明白的人乱发议论却毫不费力,二千三百年前即如此矣。

二○○一年七月四日

七、欧阳修教子

欧阳修有《诲学》一文,试今译如下:

玉石不经过切削打磨,不能雕成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习不接受教育,不会懂得知识明白道理。但人和玉石毕竟有所不同,玉石即使不加工,本质上仍然是玉石;人却是有生命的,不断地在生长变化,不断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人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便无法使自己向上,成为高尚、有用的人,甚至会变坏、堕落。这一点,总要时刻记在心里才好。

这是欧阳修写给他第二个儿子欧阳奕的一篇短文。“玉不琢,不成器”等几句,后来进了《三字经》,不过为了趁韵,把“不知道”改为“不知义”了。接着的“苟不教,性乃迁”,也是“人之性因物则迁”的韵文化。

这里到的“性”即性,亦即人性。动物行为学者认为,学习(换个角度便是教育)是动物的性。但我们看动物园马戏团培养教育出来的老虎,虽然斑毛白额依然,却见了公鸡也害怕,只会在鞭子下面驯服地站起来打恭作揖,然后伸长颈根等冰冻牛肉吃。此则已灭尽了呼啸山林的虎性,成为枉披着一张老虎皮的畜牲矣。乳虎本是要在丛莽捕猎的自然生态中进行学习的,万物之灵却硬要把它装入铁笼来施教,故尔如此,哀哉!

二○○一年八月一日

八、赵夫人嫁女

《世新语·贤媛》有如下一则:

赵夫人嫁女,女儿即将出门时,特别叮嘱她:“到了婆家,切记不要争着做好事啊。”

女儿觉得奇怪,便反问道:“不做好事,难道要做不好的事么?”

“好事还不要争着做,何况是不好的事呢。”赵夫人。

赵夫人是三国东吴人,学问很好,曾著《列女传解》,作赋数十万言,为著名的贤母。她嫁女时的话十分有名,历来多有诠释,我觉得余嘉锡先生得最好:

盖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为善之名,以招人之妒嫉,而非禁之使不为善也。

但我还想略为补充。

赵夫人当然知道自己的女不会做坏事,怕就怕她一过门就想当好媳妇,不顾客观的条件,不量本身的实力,急于去做好事。殊不知下许多坏事,往往都是因为急于做好事出成绩造成的,古往今来,例子真是不胜枚举。至一个家庭,如陶朱公的大儿子急于尽“家督”之责,结果害了弟弟;大至一个国家,如“*”急于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结果搞出了“*”。出发点亦未必不是想做好事,而后果则远远不止是“招人妒嫉”了。赵夫人有见及此,岂止修身齐家,即治国平下也足够了。

二○○一年九月五日

九、凤凰不如我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中药“五灵脂”云:

有味中药叫五灵脂,是寒号虫的粪便。寒号虫又名曷旦,是一种飞禽,生活有季节性,多见于五台山一带。状如鸡,四足间皮膜如翅。夏季毛色鲜明,叫声像是在自鸣得意:

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冬毛落,冷得受不住,叫声又像是在喊道: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其粪便堆积在栖息处,气味很难闻,正常的像豆粒,有时却如糊如糖,黏结成块。采集者常掺杂砂石出售,购买时应选择里面糖心外面润泽的。

这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中的一则。《本草纲目》记录药用动植矿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很多都是实际观察的结果,成为药物学和分类学的世界名著。但古人格物难免粗疏,又容易信从旧。寒号虫本是要冬眠的蝙蝠,却成是“飞禽”,叫声也是在“寒号”,便不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