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12、郑成功收复台湾(1 / 1)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从小喜欢读书、爱好练武,后来由于坚持抗清,深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赐姓朱,改名成功,所以又号为“国姓爷”。

郑成功曾随父亲郑芝龙参加抗清斗争。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拒绝了清朝政府的招降,而是继续举旗抗清。在残酷艰苦的斗争中,郑成功感到,如果不建立坚固可靠的后方基地,抗清是难以持久的。于是,他决定改变战略,挥师东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他们在台湾大肆掠夺,残酷勒索,使台湾人民如临火热。荷兰殖民者为了加强统治,在台湾西南部修建了两个据点:台湾城(今安平)和赤嵌城(今台南),并驻军二千多人。

1661年4月21日中午,郑成功率领大军二万五千人,分乘三百五十多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挥师东进。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这时候,郑成功部队中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心生恐惧。郑成功把自己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的,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4月29日,郑成功的大军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快速驶进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台湾人民听说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迎接亲人。在人民的支持下,郑成功的军队包围了赤嵌城。赤嵌的荷军一听有大军攻城,顿时惊惶失色。他们一面向荷军总督告急求援,一面派出二百四十名荷军迎战。郑成功的大军勇猛异常,一举歼敌一百八十人。吓得幸免的敌人龟缩城中不敢应战。三天之后,敌军在外无援兵,内无水源,秩序混乱的情况下,只好献城投降。郑成功的大军随即直逼荷兰殖民者的另一据点——台湾城。

台湾城是荷兰总督揆一的驻地。整个城池可称是一座建筑在海堤上的堡垒。城高墙厚,防守严密,并设炮台火器,城防极其坚固,给攻城带来很大的困难。郑成功把大军驻扎在附近,一面命令士兵做好攻城准备,一面深入民间,征求当地百姓的支持。他所到之处,“壶浆迎者塞道”,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揆一见大军围城,吓得心惊胆颤,他一面偷偷派人去巴达维亚(今爪哇)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去郑军大营求和。承诺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宁愿献上十万两白银慰劳。郑成功断然拒绝,并严辞喝道:“台湾本是中国领土,我们要收回此地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

喝退荷兰使者,郑成功把二十四门大炮运到阵地上,下令攻城。郑军勇猛冲杀,但荷军炮火猛烈,一时难以取胜,于是郑成功决定采取筑栅挖壕、长期围城的战略来逼迫敌军。驻爪哇的荷军,闻台湾城被围,立即派了十艘战舰,七百多士兵前来救援,不想也被郑成功的军队打败了,援军退回爪哇。在围困台湾城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发起总攻,一排排大炮猛轰,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到城中,城内一时火光冲天,混乱不堪。荷军一看败局已定,走投无路,只得举起白旗投降。郑成功的军队收复了台湾城,终于把盘踞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全部驱逐出了台湾。

1662年7月,郑成功因积劳成疾,患了重病。在患病期间,他非常思念祖国的大陆,天天要坐在将台上,面向辽阔的大海,眺望祖国的大陆。病后七天,终于不幸逝世,年仅39岁。

简评:

从清兵入闽,郑成功开始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终其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他的功绩光耀史册,名驰中外,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