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35、万物多变,唯智者明(1 / 1)

原文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而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

——《吕氏春秋·别类》

译文

知道自己仍有不知道的东西,就算是超过一般人了。犯错误的人的毛病在于明明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很多事情看上去相似其实并不相同。所以国家被灭亡、百姓遭杀戮的事情才接连不断地发生。草药有莘有藟,单独服用会致人死命,合在一起服用却能延年益寿。蝎子和紫堇都是毒物,配在一起却不会毒死人。漆是流体,水也是流体,它们被搅和在一起却会凝固,即使是湿的也会变干。铜很柔软,锡也很柔软,二者熔合起来却会变硬,而用火焚烧又会变成流体。有的东西弄湿后反倒变得干燥,有的东西经火烧后反倒变成流体,物类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怎么能推知呢?小的方形跟大的方形相似,小马跟大马相似,小聪明与大聪明却不可等同。

杂家智慧故事

作为君主尤其要注意不能脱离了臣民,只有亲民爱民,才可获得支持。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敬重和结交那些有才德的人,才能使其为自己效劳。为君当心存仁义、体恤下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部众的大力支持。而对待敌人却无需仁义,对待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待自己的残忍,可是有很多领导者,却分不清该何时仁义,该对谁仁义,结果落得惨败的下场。

却说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后来。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应来救援郑国。

楚成王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仁义”二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楚兵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儿处受伤。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等他出来逃命,宋军已早逃散,粮草。兵车金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