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六章 孩子学英语,父母们还应该从哪些技术环节“武装”自己?(1 / 3)

《亲子英语,玩出来》reference_book_ids":[69556749624179456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这一章里汇总了一些少儿英语实践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对第二语言学习效果影响力最强的因素,是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内在欲望在很大层面上来自学习的兴趣。人的大脑不是水桶,往里面灌水“输入”,装满了开始往外流了就是“输出”了,一味地“加大输入”,往孩子脑子里死灌,只是镇痛致幻的“吗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亲子英语的关键点还是语言的交际性,对于孩子听懂了多少英语,只需要不动声色地在实际交际中做出常识性的判断和应对就够了。在孩子眼中,语言是来跟父母交流的,他们不会意识到父母的口音和其他问题的存在,他们的口音和整个第二语言的形成还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不简单受制于父母或老师的口音。纠正孩子的英语错误并不能带来更快的习得,能不纠就不纠,不影响交际就绝对不纠。外语学习中没有必要刻意回避母语,把握平衡的原则还是交际,应该习惯用外语去完成交际,这本身就是一个使用外语、在使用中学习外语的过程。背诵不会帮助记忆单词,不能帮助形成正确的语法,对于提高和改善外语表达能力的作用也很有限。

第一节 孩子学英语兴趣最重要吗?

第二语言学习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影响力最强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内在欲望在很大层面上来自学习的兴趣。

前面几章我们看过了教学方法、年龄、母语、语言环境这些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进程的影响。还有不少目前中国少儿英语实践里流行的说法或做法,它们的背后也都涉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这个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些因素分布得比较零散,又跟我们孩子学外语的一些技术环节息息相关,在这里把它们跟这些技术方面的处理一起集结为一章来讨论。

所有影响习得的因素里,哪一个因素的影响力最大呢?

好多人会说“兴趣”。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随着英语早教一起进到了中国以后,我们发现国外的教学设计似乎总是很有趣的,可以让孩子们在好奇和兴趣中完成学习,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幼教似乎缺少了“兴趣”。于是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学英语的反应就集中在了一点上,就是“孩子的英语学习,培养兴趣最重要”。“培养兴趣”也是大量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招生主打的宣传。

从专业的角度,再往前走半步的表达才是最到位的 :第二语言学习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影响力最强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内在欲望在很大层面上来自学习的兴趣。要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学习者的内心欲望(desire)。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域内曾经一度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有最大的影响。当时在波士顿有一个叫阿尔伯托(Alberto)的南美移民,在美国居住十年了,可是他的英语中介语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一时间他成了附近的麻省理工、哈佛等大学里倍受关注的研究对象,许多关于中介语早期阶段,以及第二语言“化石化”现象的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试图解释为什么阿尔伯托这么多年英语水平发展有限这个问题时,答案主要是他的社会经济地位很低,只是一个打扫庭院的园丁,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制约了他第二语言的发展。最有力的例证是当时电视机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阿尔伯托买不起,所以在家看电视、接触英语的机会都要比别人少。

当时我那位想去卖药的系主任正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也投入了对阿尔伯托的研究之中,采用的是通过长期跟踪录音来记录语言发展这样一种最经典的研究方法。慢慢日子久了,互相就比较熟悉了,细心的系主任发现了一件事情,从此一举奠定了自己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学术地位。

阿尔伯托是没有电视,但是系主任发现了他有一套高级音响,要比电视贵多了。攀谈之中,系主任弄明白了阿尔伯托买音响是为了听各种南美的音乐。当时的美国电视里几乎没有西班牙语的节目,所以他表示节目很无聊,不想看。好了,不是经济问题,是态度问题。阿尔伯托根本不想看英语的电视节目,而为了听拉丁音乐,更贵的音响都能买得起。这之后,系主任的一系列文章,结论都是学习者的内心欲望才是问题的关键。包括前面提到的“不吃火鸡学不好英语”这样的研究,文化认同的心理也是放在内心欲望这个范畴里处理的。

内心欲望这样一个表达 , 在中国的被动式教育过程中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

教孩子嘛,当填鸭填就好了,反正填得越多他们就长得越快。到了幼儿英语这一块,再加上一点看似时髦的 “输入”、“输出”术语,反正只要加大“输入”,就可以得到“输出”,根本就忽略了中间隔着个人类的大脑。内心没有欲望、激情这样的原动力,第二语言是学不出来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样的原动力会来自于哪里呢?来自生存欲望。我们平时所说的,到了英语环境里英语就被“逼”出来了,其实“逼”出来的就是这样的内心欲望。我在本书后记里所记录的自己初到美国时靠“燃烧生命”学习英语的情况,恰恰也正是触发了学好英语从而能在学校生存下去这个最强的内心动力。

而阿尔伯托呢,虽然穷点,但是他做着一份自己很满足的室外工作,挣的钱还够寄回老家养活一大家子人,他不再有学好英语改善自己生活的欲望了。随着欲望的消失,他的英语也就“化石化”了。那些英语水平起不来的海外华侨,同样是因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不需要用英语来生存。我的系主任直到后来专注于神经语言学上的研究以后,还是念念不忘内心欲望这个学习动因,他们在实验室里已经基本上从纯自然科学的角度,判断了人在有强烈内心欲望的时候会分泌或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大脑的语言中枢,进而决定了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他琢磨着想卖的药里,也包括这种化学成分,以彻底解决学习者动力问题。

说回到儿童的学习上,他们的欲望怎么调动?因为他们天真不谙世事,感受不到成年人的这些心理压力,这样才给了孩子们一个学外语相对不感觉辛苦的机会。还是要特别提醒一下,这个机会不专属于外语,同样适用于孩子的其他学习。

调动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们学习欲望的最佳手段,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调动孩子的兴趣。能够有效调动孩子兴趣的培训班,肯定对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哪怕是培训班里蹦蹦跳跳、童谣歌曲、涂鸦手工这些内容,能够吸引住孩子都是了不起的。

既然内心欲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就要注意不要把兴趣的作用绝对化了。有些培训班或是外语课,本身不是很有系统或章法,代课的老师又不一定很有经验,这样课程有时就有可能随着孩子的兴趣“漂流”,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这样的课可就谈不上什么调动孩子的兴趣,更谈不上多少第二语言学习了,基本上就是老师在“杀”时间。孩子不像成年学员,一段时间下来没有收获会提意见,他们在“漂流”中或许还在保持着兴趣和快乐呢。

就语言本身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交际。不论是看卡通还是阅读原版书,看懂了、交际完成了,孩子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而且这是智力层面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高级兴趣。如果没有完成交际,表面上蹦蹦跳跳的兴趣是深入不下去的。另外,日常生活里的吃喝拉撒睡,或是课堂上的常用指令,这些承载关键交际信息的语言,孩子在直接使用中很快就会最先掌握,根本不需要去渲染兴趣的作用。

最后一件能够激发孩子内心学习欲望的事情是考试。说来有点不幸,可是一个人在学校系统里必须要面对很多年大大小小无尽的考试,正确处理考试带来的压力,倒也是帮助激发孩子内心欲望的一个动因。孩子的班级是一个社会群体,成绩不好就会在这个群体中承受压力,所以再讨厌考试,在现行体制下如果因为考试成绩而影响自信心,那么内在的学习动力就要被破坏。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切考虑都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没有对孩子内心欲望的敏感和观察,没有巧妙的方法调动孩子内心自觉不自觉的学习欲望,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孩子外语学习的干预就不会有太大收效。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咱就“培养兴趣”,同样还是基于父母角度的判断和要求对孩子做出的一种干预,等于说现在“填知识”不流行了咱们就“填兴趣”。下一节我们集中来看一个目前十分流行的少儿英语操作,它的根基同样也是不会有多大收效的“填鸭式”干预,不过现在有一个非常时髦的名字,叫作“加大输入”。

第二节 “加大输入”的自我麻痹 :“吗啡”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往一个桶里倒水,这就是“输入”。倒呀倒,坚持不懈。终于,桶装满了,水开始往外流了,这就是“输出”。这样的做法等于是把“加大输入”当成了孩子英语里的“吗啡”,镇痛致幻,反正我在给孩子“输入”着了,就什么都没有落下 ,“静待花开”就好了。

如果我们的孩子学英语,只是一味地加大“输入”,往脑子里死灌,不就是和大人们自己以前学英语吃的苦如出一辙了吗?

在中国的少儿英语里,我最怕听到的一个词就是“输入”。如果我们普通的父母,甚至我们的英语教师都在“输入”这个词的覆盖下处理孩子的英语学习,我们的孩子怕是永远也走不出父母所经历的英语之痛了。

自从我在网上开始关心国内的少儿英语情况之后,就非常困惑为什么人人都把“输入”“输出”这一对术语挂在嘴上,而且不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验交流,关于怎样“加大输入”,或是怎样做才是“可理解输入”,或者干脆再弄得“专业”一点,谈到“i+1 输入”。从所有的文章书籍、经验交流还有网络互动来看,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大脑里想到的第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一个景象 :

往一个桶里倒水,这就是“输入”。倒呀倒,坚持不懈。终于,桶装满了,水开始往外流了,这就是“输出”。

老天爷呀,“输入”和“输出”之间隔着的,不是一个水桶,是人的大脑呀!

多简单呀,如果拼命“加大输入”,另外一头就有“输出”了,学外语还是什么难事呢?拼命灌就行了。这不显然是中国“填鸭式”教育模式的逻辑吗?

不过让我感到蹊跷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有一个著名的“输入假说”,满天飞的“输入”“输出”这样的术语一定会跟那个假说有点什么关系。跟行家们四下打听以后,我了解到了大概的原因是早几年在一个影响很大的论坛上,有人竭力介绍美国克拉申博士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输入假说”就是他的第二代理论。

1941 年出生的克拉申博士著述等身,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宗师了。他 1972 年获得 UCLA 语言学博士以后,开始在南加州大学(USC)工作,并于 1994 年转至该校的教育学院,直至退休。

克拉申的第一代理论叫“习得假说”,具有划时代的影响,简单说就是主张了第二语言要自然“习得”,而不是通过学习来完成。第二章里我们提到在英文的学术论文里,一般都不再区分“习得”和“学习”这一对术语,剩下还要刻意做区分的时候,主要就是涉及这个“习得假说”的情况了。之后的第二代理论就是“输入假说”,也是一个引起较大争议的观点。

第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之间隔了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类大脑,二者不成正比。有些表达,基于大脑的语言创造力,之前未必就有直接的“输入”。相反,有些个语言内容反复“输入”,可是就未必能有多少“输出”。要找出这样的例证来质疑“输入假说”是很容易的。

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克拉申怎么办?弄出一个超出常人的理论以后,自然会有很多人跟着研究,到研究得差不多了,就会上门挑战、踢馆,这一点学术界的一代宗师面临的情况很像武侠小说。这时如果跟踢馆的人对打,总有一天被人家研究透了,就会被打倒的,那只是江湖豪客的水平。一代宗师呢?在别人研究我的时候,已经修炼到第二重、第三重的境界了,让别人永远只能在后面追。学术界里,爱因斯坦和乔姆斯基就是这样的典范,他们的理论一代一代的,每一代都够别人折腾几年的,等到大概弄出点头绪,想要出来质疑挑战了,新一代理论已然出现了。面对关于“输入假说”的质疑,克拉申采取了同样的升华做法,往前走,让别人跟在后面去琢磨。

他先是修正了“输入”的内容,提出了“可理解输入”的概念,同时再去讨论第二语言发展的“沉默期”,进而就升华到了他的第三代理论,“监视器假说”。

这个假说把人的大脑比作了“监视器”,在不停地监视着、分析着各种语言活动,还是在进一步强调大脑的作用。到了后来,克拉申博士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路发展了五代,现在这位富可敌国的学者正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极力推广“无压力自愿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的做法。我们如果连起线来看这若干代理论,从“习得”,到怎么“输入”,再到大脑的监视,最后是无压力的阅读,这是一路相互包容的升华,没有说一代否定一代,也不是在死守哪一个理论等着别人来踢馆。无压力阅读其实就包括了第二语言的自然习得,同时也是怎样进行最有效“输入”的精髓。

偏偏就是这个引起最大争议的“输入假说”,打动了我们中国父母的心。也不奇怪,在美国,当年主要的支持声音就是来自中小学教师,因为它好操作,一味地做“输入”或是拼命地加大“输入”是最容易的事。在“输入”“输出”不成正比的质疑声四起以后,克拉申提出了“可理解输入”,把“输入”大而“输原图出自《洛杉矶周报》(New Times Los Angeles)1998 年 5 月 29 日 Jill Stewart 的署名出”效果不好的情况归咎于“输入”不是“可理解输入”。可是这个“可理解输入”是一个非常难把握的分寸,甚至于接近悖论。如果学习者学不会,“输入”

就是不可理解的 ;反过来说,如果“输入”内容都理解了,这不是都会了吗,还学个什么劲呢?“可理解输入”唯一能够操作的地方,就是克拉申在自己的教材系统里所做的“i+1 输入”的处理,其中“i”是学习者语言水平所在的位置, “+1”

就是比这个位置前进一点、难一点。实际上,“i”这个位置怎么判断、“+1”要加多少,谈何容易。只有在他自己的教材系统里,把“i+1 输入”简单理解为教材编写的循序渐进,教学也可以跟着一步一步前进,才会一度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克拉申博士依托自己大师级的影响,一度左右了美国加州公立学校系统的“双语教育”,主要是让西班牙母语背景的学生先在学校用母语学习七年,再回过头来解决英语的问题。他一举拿下了这个美国人口最大州的“双语教育”的教材合同,个人成立了多家出版社,分头出版教材教辅,把从出版到销售的利润全部拿在手上,成为了整个语言学界富豪榜上的第一人。不过他的“双语教育”推广了若干年后,效果不佳,到了 1998 年,更是到了民怨载道的程度,结果被一项以一边倒优势通过的 227 法案所终止。当年《洛杉矶周刊》上有一篇著名的署名文章,说一旦选民们通过了 227 法案,过去那些年用亿万钞票堆起来的“双语教育”就等于是被一把火烧掉了,图中大堆钞票引火烧了克拉申的屁股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注释,被广为流传。

加州的“双语教育”不成功,自然会是多方面的原因,不一定就能归结到“i+1输入”的处理方法上。这里的关键是,所有这些事情都已经是过去很多年的热点了,目前“输入假说”本身在美国曝光率也不高。我们国内的父母,拼命揪着年代久远而且本身就饱受争议的“输入假说”不放,怕还不完全是像当年加州的教师们那样,喜欢跟着配套的系统教材操作,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在没有把学习者大脑的主观能动性纳入考虑的前提下,“输入”这个概念在中国被理解得很片面,可以说就是给过去往脑子里死灌的“填鸭式”学习方法换了个包装,而“加大输入”更是成为了让孩子拼命加码学习的时髦变体。这样的片面理解跟传统中包括英语以外的教育价值观一致,所以受到不少爸妈的自然认同。现在,这个“输入”和“加大输入”正是被少数爸妈们当成了孩子英语里的“吗啡”,反正我在给孩子“输入”着,就什么都没有落下 ,“静待花开”就好了,如果学习效果不好,就再“加大输入”。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镇痛致幻的做法,能换来大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麻痹,却不能解决孩子英语学习本身的病痛。如果我们的孩子学英语,只是一味地加大“输入”,不就是和大人们自己以前死学英语吃的苦如出一辙了吗?

第三节 孩子听懂了多少英语?

不动声色地在实际交际中做出常识性的判断和应对,本身就是尊重语言交际性的好办法。这一套从主题到细节再到具体语言内容的侧面测试,也可以应用到孩子的阅读理解上去。

这也是一个集中出现的问题。爸妈们在“解决”了孩子学英语的兴趣问题,操作上了英语“输入”之后,希望知道那些“输入”是否有效,希望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跟着所学的英语往前走了,还有面对眼花缭乱的绘本、音频视频等,怎样来做下一步的学习选择时,也很希望判断出孩子听懂了多少英语。其实,大家在实际操作中总是被这个问题打扰,除了孩子太小还不能有效表达自己这个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技术因素存在,就是它碰上了语言教育学里的一个很大的课题,叫作“语言(水平)评估”(language assessment)。这个课题大约占据了整个语言教育学三分之一的天下。

语言评估是什么,怎么会在语言教育学里占据那么大的分量呢?它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考试。一旦点明了“考试”这个关键词,大家就再也不会觉得奇怪了,整个外语学习的过程不就是和考试交织在一起的吗?语言教育学的三分天下,大致就是习得理论、教学法和语言评估。学习者的起点在哪里、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水平合适、学会了多少,以及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怎么样,都要通过评估来解决。我总是说中国的体制内英语教育最没水平的地方在于考试,就是因为完全没有把语言评估的科学成分纳入视野。

在学校系统里,精心研究和设计的考试比较好操作,也能最有效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语言状况。即便如此,也还不是什么考试都是好“操作”的。口语考试怎么考,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口语水平不能用“ABCD”这样的选择题来简单判断,必须加入考官的主观行为。那么在个人的主观判断下,怎么能够显示出考试的公平性呢?大量的精力要放在对考官的培训上,培训中他们要听成百上千个小时的录音,然后对每一段录音打分,直到慢慢训练出“客观”的耳朵。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每隔几个月还要有一次再培训,以避免已经训练出的耳朵又偏离轨道。这样的评估或考试,怕是最难操作的了。

我们去参加外教班,经常是先要有一个水平测试,多半就是一名外教跟孩子说一会儿话,来判断孩子的水平怎么样。这个评估完全来自于教师的主观经验,经验越丰富,接触过的孩子越多,判断就越准确。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语言评估。

到了家里,父母们要在外语学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中,判断孩子是否听懂英语的内容,进而判断他们的水平所在并安排适合的学习内容。但是,父母不是外语老师,没有经过任何的系统培训,也没有机会在跟大量孩子的长期接触中积累经验,要做这样的判断,本身就是很困难的。如果再加上孩子年龄很小,小到还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程度,搞清楚孩子是否听懂了大人提供给他们的英语内容,就成了大家集中的一个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