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6万家烟火一家风(1 / 3)

6万家烟火一家风

宗族的精神旗帜,猎猎飘扬在历史深处,召唤着万人之心。

吉水进士邹元标在为爵誉康氏所作的谱序中写道:“语云:‘爱身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则百千世之下,吾姓皆吾祖宗之一人,亿万人皆吾祖宗一人之心。不烦礼而肃,不烦型而威,不烦告诏而化,此大顺之道也,大夫其晰此义矣。”

对于与义门陈、华林胡交相辉映的“墨庄刘”,那一人之心就是“墨庄夫人”以诗书传家的殷殷之情了。

我最初看到“墨庄”二字,是在安义县的京台村。墨庄,是京台刘氏两兄弟设立的私塾。进入墨庄大门,是先生的居室和书房,穿堂而过则是宽敞的庭院,主体建筑呈凹形坐落。正厅为先师孔子堂,两侧四间教室。东厢房藏书,名“养拙斋”;西厢房习练琴棋书画,名“养诚斋”。从前,里面还有花园,是个幽雅的去处。

京台村有刘、李两大姓,刘姓村民为汉代学者刘向后裔,据说,隋统一中国时,豫章太守刘广德隐居洪都直至病故,其时,起义烽烟四起,刘广德的灵柩难回故里,在洪州一停便是十多年。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其子在西山牛岭脚下的“地沃物丰之所,津流灵气之台”葬父定居。京台果然是个好地方。明清之际,随相距百里水路的吴城成为江右巨镇,京台及周边村庄也发达起来。

在经商致富后,为宗族长盛不衰计,京台刘氏各倾资财,兴办义学。其族谱厉色称:“养子不教父之过,教而不读子之惰。”并规定,对“俊秀子弟有志上达者,必极力作养之,且宜尊礼之,令其观感奋激以图上进,为国家庆作人,为族党争光荣”。依然保存完好的墨庄,就见证了那书声琅琅的岁月。

无独有偶,在宜丰县天宝乡辛会村,曾经有座宝书楼,也以墨庄为标榜,又称墨庄阁,始建于南宋,属两层重檐楼阁,石木结构,分前后两厅。前厅有四根石圆柱支撑牌坊,前厅门柱上书有一联:“东吴花县地,南宋宝书楼。”内厅以四方石柱支起木楼。可惜此楼于1979年毁于火灾。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数度转战古宜丰,大败金兵,在天宝救济灾民时,欣然为宝书阁留下墨宝,题写了“墨庄”二字。

如此看来,“墨庄”并非只是对某处建筑的命名了,这个雅号后面当有动人的来历和深沉的寄寓。是的,在江西,我听见许多村庄以“墨庄刘氏”为标榜,渗透族谱和牌匾的,分明是与生俱来的骄傲。

——墨庄,原来是众多刘氏村庄的冠冕。

墨庄的来历,与刘式及其妻陈氏有关。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楚元王刘交的家族世居彭城,设彭城郡,立彭城堂。西晋末年,刘交的第十八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太守。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彭城一带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就没有返回故乡,而在安福县山庄乡笪桥村刘家港定居下来,形成了以安成为堂号的“笪桥刘氏”。唐代末年,笪桥刘氏的后裔刘逵迁居新喻荻斜,形成后来的新喻刘氏。

刘式就是刘逵的孙子。他自幼好读书学习,少年时在白鹿洞书院就学,弱冠成年后隐居庐山,博览诗书文献,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南唐末年高中明经科第一名,新喻刘氏因此名声鹊起。宋朝统一南唐,刘式也随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宋朝,并以其学识和才干受到宋朝廷的重用,官至刑部员外郎。后来因遭人诬陷而丢官,四十九岁上郁愤而终。

刘式娶陈氏为妻,生有五个儿子,刘式辞世时,儿女均未成人。为儿女计,有人好意劝陈氏将刘式数千卷藏书和家中部分添置,一概变卖,连带平日积累,买田置产,以贻子孙。可陈氏却说:“吾夫生平廉节,念念藏书为‘墨庄’,以昭示子孙,何以田为也?”她不变“墨庄”为田庄,遵照丈夫的遗愿,把藏书作为传家宝保存了下来,“以昭示子孙”,希望儿子都在“墨庄”安心耕读。结果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此事在刘氏家族和当地传为美谈。宋廷后来给刘式昭雪加封户部尚书,并封陈氏为“墨庄夫人”。新喻刘氏家族也从此以“墨庄”为堂号,被称为“墨庄刘氏”。

刘式的后人刘椿到宜丰附近任职,偶见天宝辛会天生船形地貌,便定居于那里,遂形成“天宝墨庄刘氏”。仰望那座墨庄阁,岳飞也许是触景生情,感慨自己的母亲与墨庄夫人有太多相似之处,才欣然命笔的吧?

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秋,朱熹游天宝古镇时曾写下《朱子墨庄记》。他写道:“非祖考之贤孰能以礼乐诗书之积厚其子孙,非子孙之贤孰能以仁义道德之实光其先祖?”

天宝刘氏宗祠昭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因风蚀兵燹,几废几立。公元1941年重建后,时至如今,也已破败。我到得门前,却无法入内。但见周边散落着一些硕大的柱础。听说,里面藏有清代宰相朱轼的“江省名宗”赠匾,想必,里面充溢着辛会刘氏作为“墨庄刘”的无比自豪。凭着“忠孝廉节,诗书礼乐”传家,人们以耕读为荣为乐,“绿野有秋皆稼穑,青灯无夜不诗书”,便是村人日常生活情景的生动写照。有首诗则真切地描绘了当年此地人文鼎盛的壮观场面:“名人巨公常满座,珠玉文章生咳唾,细草汀洲骏马嘶,黄榜旌旗高轩过。”曾经的骄傲跃然纸上。

京台刘氏宗祠建祠已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如今的祠堂栅栏门上绘有太极图,大门彩绘关羽、张飞像,门前有高大的旗杆石,祠内悬六副楹联,壁书“忠孝”、“节廉”,尚有族规族约和历代名人语录。村中的古戏台,屋顶上耸立着一只插着三支戟的彩瓶,寓意平平安安、连升三级。

而在现属樟树市黄土岗镇的新喻荻斜村,墨庄刘氏后裔大部分都已迁徙他处,“墨庄祖祠”因多年失修,已为残墙断壁,摇摇欲坠。

尽管如此,“墨庄刘”却是同宗同谱的人们的精神旗帜,它飘扬在历史深处,召唤着万人之心,哪怕天各一方。凭着诗书传家,历代人才辈出。从前的安福县,不少大姓均在县城建有宗祠,春秋会祭。刘姓人口为全县各姓之冠,向有“刘半县”之说,刘姓源出两支,除东晋安成太守刘遐之后的笪桥刘氏外,还有西汉安成侯刘苍之后的茨溪刘氏。笪桥刘姓,涌现了诸如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夫人、禅宗七祖行思及刘弇、刘元宾、刘沆、刘日升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形成了一种笪桥刘氏文化现象。

其实,诗书传家并非仅为刘姓的家风,而是普遍的社会风尚,那位墨庄夫人也只不过是置身“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环境的一个典型。受崇文重教传统的长期濡染,耕读为本的思想在广阔的农村根深蒂固,攻读入仕的宏愿成为人们普遍的向往,成为民间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宗族的所谓一人之心,在敬宗睦族的殷切期望中,包藏的无不是登科仕进的梦想,因为,在重文轻商的社会氛围中,只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凝聚族人。

安福中溪彭氏宗祠内有副楹联称:“兄状元弟会元六年间压二京一十三省豪杰,左太师右少师二派下开四乡千百万载书香。”说的是,此地彭氏有过“父子四进士,兄弟双入阁”的荣耀,前者指明正统年进士彭贯及其次子彭彦充、三子彭华、四子彭彦恭,后者指彭华和他的同宗兄长彭时。明成化年间,彭时中进士,先为侍读,后入文渊阁,入内阁,为吏部尚书,首辅文渊阁大学士,明史誉其“有古大臣风”。六年后,彭华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入内阁参预机务,后因朝廷内部人事纷争而弃官归里,六十一岁卒。彭氏家族真可谓魁星点斗,让仕林仰慕不已。其宗祠坊式大门上有联无比自豪地声称:“赫赫元魁第,堂堂宰相家。”另一联则道出建祠祭祖的用心所在:“中天焕碧桃景仰丞相祠堂毋忘祖训,涣水映绿柳要知状元门第仍是汉家。”至今祠堂内仍住有人家,想来,在天井间追逐的一群幼童,最先认识的字应是那些楹联了。

在宗族的心目中,子弟是否好好读书,关乎忠,也关乎孝。婺源黄村族规在“笃忠贞”的规矩中告诫族人,“即身为庶民,亦宜早完国课”。在家训的忠、孝、悌、信、礼、义、廉、耻八律中,“诗礼研穷皆报绩,田园服力即趋功。早完国课追呼免,不犯刑名德化崇”,是为忠;“学礼细研曾子问,吟诗当参莪篇”,是为孝。于是,家箴十四则对“严课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择师课子孙,慎乎骄其志。束发入家塾,读书完大义。制外兼养中,存试先为伪。经明行必修,蔚为廊朝器。愿我后之人,各宜自备励。”

兴国刘氏族规的字里行间可谓语重心长:“家门之隆替,视人材之盛衰;人材之盛衰,视父兄之培植。每见世家大族箕裘克绍,簪缨不替,端自读书始。凡我族中子弟,姿禀英敏者固宜督之肄业,赋性钝者亦须教之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