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10百柱的意味(1 / 3)

10百柱的意味

立柱是成群地站立在宗祠里的主人,就像宗族全部的男丁!

并不是所有村庄都喜欢攀龙附凤。泰和县万合镇的梅冈王氏肇基于南唐末年,传说其始祖本来居住在庐陵纯化十六都甲村,某日冬游泰和的梅树坪,见此地梅树千株,花蕾绽开,竞芳斗艳,清新幽雅,羡其胜境,遂卜居于斯。始祖一为怀念祖母梅氏亲情,二是他对梅情有独钟。虽有梅林自然生成,他仍不满足,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土,在居住处前后左右的路边坎旁、冈峦低丘上遍种梅树几百亩,并自号为“种梅”,乡邻则戏称为“种梅野叟”。爱梅之情代代相传,五世祖又自号为“梅冈”,于是,“梅冈”被正式定为村名。

仿佛梅之品性也融入了梅冈王氏的血脉之中,对于宗族历史,梅冈王氏有祖训言辞铿锵:“不援远胄,不附华阀,不饰弥文。”尽管其远祖若来自山东临沂,则是东晋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后代,若来自山西太原,则远为晋太傅导之后,近为唐代大臣王铎之后,又因梅冈王姓来自临川,极可能与大诗人、宋朝宰相王安石属同脉王氏,然而,由于梅冈始祖以上世次旧谱脱落,王氏一直以鸣臣公谱序及谱牒所列世系为依据,在谱牒中不敢循私失实,胡援乱引。

梅冈王氏定居此地后,不料,繁衍艰难,曾经历了七代单传的历史。至宋代遂分三派,千年来先后分脉三十五个王氏村、四十二堂,遍布在泰和周边诸县区,成为庐陵大地上“西王、南王、梅冈王”并立的三大王氏家族之一。众多的王氏自然村像一瓣瓣梅花,簇拥着梅蕊似的梅冈村。梅冈村宗祠和村落的布局也作梅花竞开状。本仁堂居正,长房敬恭堂、二房明德堂、三房三达堂三足鼎立,“四堂”合一,乃称“四方”。以本仁堂为中,与东、南、西、北各村形成“五位”之格局。所以,族人夸耀先贤的别出心裁,道:“四方五位奕叶茂,千秋万代派脉长。”

本仁宗祠占地面积为一千五百多平方米,稍带曲折形,左为三曲,右为二曲,寓以筚路蓝缕、历经艰辛之意。整栋祠宇砖木结构,共竖九十九根半屋柱,其中半根立在翰墨林上方右边,最大柱子直径为五十五公分,柱高达八米。祠内由十个部分组成,上栋为正厅,寝龛之前立神台一座,石瓶一对,中间为游廊,左右两边厢房排列,中厅游廊摆满娱乐设施,前厅左右厢房为歇休处。祠前内空为下马廊,立大门三座,左右双狮护立,三座大门均为双开,宽大气派,于是曰“三星拱照”。祠内上栋左右对称的图书府、翰墨林两大厢房中各有一口小天井,井中长年泉水不断,清澈照人,久旱不涸。传说开基祖择地建祠时,后临梅花冈,顺龙脉挖基一米八,突见清泉喷涌。当年填堵后,又见此泉分脉流向两处,泉眼隐藏在两厢房天井缝中。于是形成了大泉通小泉的“三泉长流”景象,寓意梅冈王氏源远流长,三脉万世;本仁堂中栋有一口呈正方形大天井,而前后左右的厢房中则规则灵巧地分布七个小天井,其摆布格局真乃“七星伴月”。

祠堂前砖砌高坎上,有一条宽阔的鹅卵石路向两边伸展,对着祠堂高坎的两侧,原耸立两棵挺拔的千年古柏,现中间又增植九棵柏树,“柏”象征着“寿禄”,寓根深叶茂、千秋兴旺,丰衣足食、财源滚滚;而祠内大天井里,左右有梅树、桂树各一棵,呈现“红梅吐艳,丹桂飘香”景象。“梅”象征着“福”,蕴涵梅开五福、吉祥泰平之意;“桂”象征“喜”,昭示梅冈英杰辈出、馨飘万里。可见,人们为祷祝宗族兴旺真是用心良苦。

本仁堂始建于元代,为砖篱混构,比较简陋。明代永乐年间重建,始为凸形,上窄下宽,仍见普通。几年之后,增建上栋左右图书府和翰墨林厢房,呈显祠宇上下对称,门闾恢廓,端雅大方,蔚为壮观。清康熙年间和民国时期又曾两次大修葺,但均保持了原先建构。在分派过程中,数明代迁居范围最广,这一时期梅冈王氏所向往的“丁、财、秀”发展到高峰,建祠筑楼蔚然成风,明代所建祠堂达三十四座。与此同时,会社活动发展起来,一时间,遐迩闻名,乡邦仰羡。梅冈村曾有耆老、新文、老文、务本、崇本、立本、大约等会社,置有田地数百亩,分布在方圆十里。每年收稻谷千余硕,仓廪殷实。每逢荒月,赈借与族内贫裔。中元节后祭祀频繁,凡年满五十九岁者,可上耆老。每逢冬至祭祀之日,全族老人欢聚一堂,共占祖恩,怡享天年。还规定初中以上毕业者,均可加入新文会。每三年举行一次以文会友的文学考试,检测学习成绩,促其不断进取,在当地传为佳话。自古以来尊贤重教的传统,为梅冈村创造了人才辈出、代不乏吏的历史,自宋代以后,涌现了明代政治家王鸣臣、清代文学家王愈扩等十六位名儒学者。

高悬于本仁堂中的牌匾,永远津津乐道于祖孙科甲、父子进士、叔侄柱史、兄弟科贡、一门节义的佳话。

在这座宗祠的右边,坐落着二房明德堂“科甲第”。据说,该祠左右有“金龟背印”、“莲花映水”两处风水景观,如今却是看不出来了。与修缮一新的本仁堂相邻,明德堂更显得古旧苍凉。此时看它高耸的雀巢宫,倒像是一顶道士帽。门前雨廊的两根柱子,因为支撑着雀巢宫,甚是突出、醒目,上面依稀可见当年的标语:“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吉水县栗下村对宗祠立柱和村内外植树的重视,与梅冈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彭家大宗祠用红心杉木和木板为构架材料,据说花费一人合抱、长十米的房柱一百根,直径一米的横梁八十根,其他木料不计其数,仅动用运输木料的大船就多达二十余艘,从赣江岸边搬运到栗下村耗时长达五个月。在把自然引入建筑的同时,人们没忘记精心呵护村庄的生态环境。令人诧异的是,尚贤乡一带多荒山秃岭,连绵起伏的丘陵上稀稀落落的树高不盈尺、粗不过拳,唯有栗下村周围古松、古樟、古枫、古柏和桂花树有近千株,或虬干曲枝,或蓊蓊郁郁,其中有一棵古樟浓荫遮亩,甚为罕见;而与宗祠正门相对的山头上,一株古柏历经数百年树不见长高、叶不见脱落,年年岁岁相似,被当地人敬作神树。

在梅冈,在栗下,宗祠里精心摆布的柱,宗祠外刻意经营的树,形成了建筑与环境、内心与外在的相互映衬、相互呼应的关系。我之所以不肯把那些树仅仅看做是营造宗祠建筑环境的需要,是因为在我看来,立柱和树木是被宗族寄寓了思想和情感的。柱是树的历史;树是柱的未来。柱是树成材的证明,是树的荣耀;树是柱不死的心愿,是柱的慰藉。柱与树的关系,恰好象征着祖先与后人的情感源流,象征着宗族荣耀与理想的历史联系。

于是,我相信,在那许多以百柱为自豪的祠堂里,柱,支撑的不仅仅是梁枋和屋顶,它还承载着一个宗族的精神重量。向上,它意味着宗族发达的根脉汇聚在一起,托起了百世相传的基业;向下,它意味着在祖先神灵的荫护下,宗族繁盛的心愿忽如百柱擎天。

也许,宗祠周围乃至村庄内外的那些树,便是百柱蓬蓬勃勃的分脉吧?蔓延的绿色,把叶子、花朵和果实播撒到四面八方。

全堂拥有百根杉木圆柱、另有四根石方柱的黄村经义堂,干脆就在婺源旅游地图上以“百柱宗祠”诱人眼球。导游称,以插香的方式计算,是怎么也找不到那第一百根立柱的,他曾唤来百人,每人站在一根立柱边,这才算出此处立柱恰好为百根。想来,这不过是导游胡编的笑谈而已。所谓“百柱宗祠”,确切的数量往往并非是一个整数,人们更喜欢九十九、一百单八这样的吉祥数目。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新源俞氏宗祠义庆堂,为砖木石结构,分为三进院落,由门厅、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寝堂为二层建筑。全祠共有五座大门,正大门向北,左右各有明代所雕的大石狮把守,门前是宽阔的青石板地,门楼上刻有精美的石雕。宗祠内全部用青石板铺地,门厅、享堂各有四水朝堂的大天井。最壮观的还是整栋建筑的柱梁,均为珍贵大木,落地正柱有六十八根,木梁六十匹,最大木梁长达八米、直径八十厘米,梁枋、斗拱等处均有木雕,饰以“双凤朝阳”、“万象更新”、“满堂福”、“刘海戏金蟾”、“狮子滚球”等图案,享堂左右两根大柱曾挂有名人名作木雕联,三根大梁间则挂有名人题字的三块大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