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14坐落在心的形局里(1 / 3)

14坐落在心的形局里

把宗族的理想构筑在风水宝地上,为的是吸纳天地之生气。

祠堂作为祖先灵魂的居所,它是宗族心灵的外化,是全族人心目中的圣地。一个宗族全部的内心生活都会集中地反映在宗祠建筑和装潢中,不仅包括对祖先灵魂的敬畏之情,对生活理想的祈愿之意,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之志,还包括人们在面对各种自然之谜、人生之谜时的复杂、微妙心理。

一处理想的风水宝地,通常是大自然的造化,山形水势成为人们择址开基的首要条件。因此,不少古村都呈现出相似性的环境特点,如:背山面水,形局完整,山明水秀,景观可人,追求藏风聚气,讲究来龙去脉,等等。

共同的避凶趋吉心理,也决定了人们对宗祠风水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往往甚于村落风水。村落风水所讲究的卜基、形局、来脉以及补基等,在宗祠的选址和布局中理所当然地有着明显反映。正如婺源选择村址必依山傍水或面水临山,常见溪流要么环绕村庄、要么穿村而过一样,此地的宗祠也多建在景色宜人的溪边,溪流弯环而气脉凝聚,山明水秀而地灵人杰。比如,群山相依、碧水相伴的豸峰村,其村址负阴抱阳,左辅右弼,有“回龙、文笔、笔架”之形。那些具有文化含义的山水景观,与宗祠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族对文运亨达的期望。因此,在那叫做桃溪的溪边,建有两座祠堂;上晓起全村为古樟树群所环抱,江氏宗祠敦彝堂面临溪河,与葱郁的前山相望;上坦村孙氏宗祠务本堂则位于村头水口旁,祠堂背靠青山,前临大河,坐落在青山绿水和古木掩映之中。

同样灵山秀水的赣县白鹭村,仗着其拥有的五龙山形,夸耀那里风水极佳。村中的居祀型祠堂葆中堂,即太守敬公祠,还有个名字叫下亨头栋。它位于恍若五虎下山的五条山脚中两条主龙脉之间,叫下亨头栋,含有万事亨达之意。据说,它占据着全村风水最佳之地;该县的小坋村,早先住有尧、刘、韩三姓,有民谚云:“尧半村,刘一角,姓韩的没一个。”当时,尧姓祠堂正对着状如龙的山脉,刘姓人便认为尧姓是得了龙的保佑。也是不甘,刘姓灵机一动,在龙形山前建造了一座真君庙,并在“龙”鼻子和庙之间修了一条路,巧妙地将将“龙”引入了真君庙。这一招,果然灵验,尧姓逐渐衰落下去,刘姓终于兴旺起来。

靖安的青湖桥横跨青湖河,贯穿城乡,往昔是县城连接水口及乡村的“官道明路”,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靖安舒姓四始组、归隐官吏舒邦佐致仕归乡后,建双峰堂、筑望烟楼;其妻闵氏建南港大石桥;其第三子舒逸则捐资建造该桥。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南昌知府在靖安“进剿”农民起义军时,该桥毁于战祸。直至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60年)由始建者第十二世玄孙舒纯德之妻张氏重修。传说当时纯德公已故,遗三妻、五子、二女,而其四子一女均未成年而夭,仅妾田氏所生第二子朝芳成人立业,舒逸公祖支几近凋弊。为乞家族兴隆、人丁兴旺,舒纯德之妻张氏在拜神求佛时得到游方道士点化,遂捐资三百两官银,雇用技工重修青湖大石桥。青湖桥为九孔十墩,以石块磨砂对缝砌成桥墩,以长条花岗岩条石平铺石质官道,无论石块的数量还是尺寸的组合,以及桥墩、桥柱、桥洞所关联的数字,均含十、九、六、五等奇偶数,暗合天圆地方、十全久长、逢六则顺、五子登科的寓意。传说此桥重修后,其所遗一子朝芳公,真的是开枝发叶、家财逾万。到了元末明初,舒逸公祖支成为当地第一旺族和靖安县城第一大姓氏,至今当地仍有“舒家舒半边”的说法。类似的说法遍布乡野间,由此可见,人们对风水的坚执信奉和热烈追求。人们把宗族的兴旺和荣耀全都归功于它了,而且,还要把未来的希望托付给它。

婺源虹关村是徽墨之乡。人们认为此地兴旺发达、久盛不衰,也在于那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虹关的来龙正气结聚在“玉堂仙吏”大厅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上,所谓“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是也。就是说,虹关汇聚了天地之灵气。

于南宋建炎年间建村的虹关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东边有青龙蜿蜒环抱,护卫村宅;西边有白虎卧俯柔顺;南边面水是朱雀,朝山平坦,空前广阔。浙源水由东向西绕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优化了人居环境,天人合一;村宅后边北向是玄武,虹关称后山为“来龙”,龙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冈峦绵延几十里,经双峰而又缓和有力,山脉到大龙脑壳又起伏,而后自然停顿下来,形成一种气势,这就是玄武垂头。人称,龙来十里,气高一丈;龙来百里,气高十丈。气正,则脉从中落而穴正。为藏风聚气、保护山水龙脉,虹关至今还保留几处护脉禁碑。因此,从双峰开始直至后山来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风水林,更显来龙的雄伟秀丽。

同样,虹关也极其重视的水口建设。虹关水来自浙源山,那座山是钱塘江和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虹关的源头和水口,有诗为证,称“龙门关水口,马石峙源头”。浙源水川流不息,被虹关人视为财源不断。源头水由黄隐公上马石流入,绕村而过。水口处建造龙门碣,以提高水位、蓄水为湖,曰龙门湖。龙门碣下端的溪河中,有一青石突出水面,如鲤鱼迎头嬉水,村人称之为“鲤鱼跳龙门”。下游一百米处,取自然水口,建造通津桥。还在徽饶古道村口处,建造水口永济茶亭。茶亭两边门额分别书写的“青霭丛木”和“白波浸天”,典出自唐诗“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句。龙门湖畔,培植名木古树,其中,遐迩闻名的“江南第一樟”亭亭如盖。虹关还有两处自然水口,一是洞桥锁关、古木成荫的察关水口,二是两山相交、水流其间的竹堡水口。竹堡水口是个天然水口,被称为虹关的大水口。该水口处山林郁郁葱葱,长虹锁钥,碧水如镜。虹关水口之紧固,层次之多,景色之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浙源水自东向西而流,徽饶古道穿村而过,并有东西方向的村巷与徽饶古道平行,形成一个“三”字;又有南北方向的村巷,形成一个“川”字,众多小巷穿插其中。人们引浙源水,从村头到村尾,修建了一条人工渠道曰“长生圳”。于是,虹关人家,窗外是山,槛外是水。

五十年代初,虹关尚有总祠詹氏宗祠,为三进五间,五凤门楼,八字开大门,气势雄伟。并有各房分支祠堂五座,称为公祠,如守俭公祠、守信公祠等。庙宇有汪帝庙、关帝庙、周王庙、社公庙、福田庵和济公坛,以及为消防而设的永安会(水龙庙)和万安水池。还有晏子石雕像和玉堂仙吏大厅屋等乡土建筑。

来龙正气结聚的所在“玉堂仙吏”大厅屋,建于明朝中叶。由于明洪武年间,詹姓出了吏部尚书詹同和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詹徽,所以大厅屋建造仿造朝廷宫殿式,建有三步金阶。此座大厅屋,分为院子、大门、大殿、廊厢等部分。头门正中悬挂“七叶衍祥”匾额,大厅屋正堂悬挂“玉堂仙吏”匾额,正殿前梁悬挂“世天官”匾额。大厅屋是全村人的议事场所,每年正月初一,村人欢聚一堂,喝团拜酒,相互拜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九,大厅屋正殿宫灯高挂、龙旗招展,正厅两边竖有四块高脚牌,廊厢陈列全副銮驾。一年一度的庙会,则从汪帝庙迎来汪圣大帝,供村人进香朝拜。同时,全年重大议事和制订乡规民约的活动,均在这十八天内进行,俗称“十八会”。厅屋大院有东南西北四个洞门,分别命名为“如意门”、“添灯门”、“万宴门”、“笃庆门”,门额题有“浙水钟灵”、“湖山毓秀”、“虹瑞紫气”、“长发其祥”。据说,虹关龙灯曾饮誉上海,清末上海墨铺以婺源詹姓居多,有一年由詹方寰、詹大有墨号店主牵头,婺源墨工参加,按虹关龙灯模式,迎了一次龙灯,轰动上海滩,并获上海知县赐红绸一匹。大厅屋的院子里建有回音壁,其用意就是为了在舞龙灯时,让那十番锣鼓惊天动地,气势如虹。

该县的庐坑村,原名庐源,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庐坑开基祖黄隐公本名詹初,为詹氏第四十七代,南北朝时陈朝的东阳郡赞治大夫,陈朝灭亡不仕,因雅慕黄石公而号黄隐。黄隐公原来住歙县篁墩,后迁婺源,遇异人曰:见凤且止。黄隐公沿浙岭走来,行至凤凰岭,恍然大悟,于是定居在庐源,耕读传家,尽享天伦,成为江南詹姓一世祖。

旧时,庐坑村口曾有傩神庙和忠勇亭。傩神庙里藏有傩神銮驾道具和祖宗画像,而忠勇亭则纪念护村勇士而立。相传,北宋时方腊起义军来袭,庐源詹氏为保卫家园,牺牲不少壮士,被朝廷赐封为“忠勇世家”。那两座建筑如今已荡然无存,然而,黄隐公墓却依然端坐在庐源村中的桂花树下,其穴形为宝剑出匣形。其后人有词赞道——

婺北有庐源,大夫初到,课子耕读少烦恼。豪情稍敛,又被儿孙发了。江南詹氏祖,人人晓。黄隐古迹,魂萦梦绕,龙凤呈祥卜吉兆。桂花香远,留下家风忠孝。看出匣宝剑,迎风啸。

卜居于龙凤呈祥之地,魂归于宝剑出匣之穴。在庐坑,黄隐公的后人依偎着祖墓入梦,想必夜夜都有好梦吧?

祠堂是整个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它既是族人归宗认祖、凝聚族人的纽带,又是强化家族组织的象征和核心,甚至成为联宗睦族的符号标志。因此,在聚族而居的村落里,总祠一般坐落在村落交通的总交汇处,派祠、房祠、支祠则依次分布在总祠周围,族人又依次围绕各自所属的房支祠堂聚居,从而形成众星拱月、围祠而居的村落布局。

婺源游山村的董氏宗祠,把有关董氏开基传说的一汪山泉圈入了其中,因为那是董氏发脉的源泉所在;该县长径村每年正月初二举行的“搜好”,要先表演几个“舞鬼”节目,然后“扮王”,即让八十大王和小鬼戴上面具。扮王选择的地方,是祖祠的旧址。此二例,足以证明人们对先祖聚居地的崇拜。我想,这不仅是敬祖祀宗的情感使然,同时也源于对那块风水宝地的虔诚笃信。如此看来,众星拱月般的民居建筑,仿佛是在营造一种精神风水。

安福的柘溪村,三面环山,两溪汇聚,村口有古柏为屏,村中有绿树成荫,建筑布局得当,井然有序。刘氏总祠耸立村中心,位于村内蛇形山脚下,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它与分祠相互贯通,分祠、房祠则均与本支系民居分布在总祠四方,义仓在其东侧并排而立。总祠坐东朝西。分为三进,设有三个大门。祠外有外廊,左右有两座坊门。外墙体规则地砌有铭文砖,梁架保持木槅扇素面装饰,梁枋结合部用芦苇杆编织,油泥白灰粉饰,保留着明代的建造技艺和风格。总祠周边的祠堂,依山傍水,靠房立巷,有些房祠与本支民居并排,同一道院门出入,体现出血缘的亲疏关系。现存祠堂十三座,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却是清一色的青砖青瓦、高门重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