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8章 民间乐事宽(1 / 3)

酒的确是人可以倾心的挚友,甚至,是可以膜拜的神!或者说,有酒,就可以在自己的心灵大地和天空中创造出神灵!

捧读樟树,我忽然喜欢上了一位举人的诗。这位乾隆年间的举人,叫张志泰。我无从探问他的故事和结局,品味他的诗作《端午书感》,忍不住妄加揣测,想来他虽取得赴会试资格并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恐怕还是未曾发达吧?不信,有诗为证——

近况闲愁逐序过,且当佳节一高歌。蒲樽有意延端午,角黍何情吊汨罗。终日对书凝拙惯,老年被鬼戏揄多。畅怀好饮开聋酒,醉看当窗翠髻螺。

好个“蒲樽有意延端午”!诗里虽有几分委屈几分怨愤,然而,更多的却是释怀于心的洒脱,寄情于酒的快慰。酒可以让闲愁的日子变成佳节,酒也可以让佳节延宕为畅怀好饮的每一天。我乐见这首诗,并不在于诗人所表现的豁达心境、所传达的乐观态度,而在于,这位举人老爷在传统节日里端起端午酒,不经意间道出了一种民俗心理,即因“被鬼戏揄多”而祈望“蒲樽有意延端午”的心态。是的,此言一定蕴含着属于作者个人的具体人生内容,然而,酒的确是人在困厄、迷茫、烦愁、愤怒时可以倾心的挚友,甚至,是可以膜拜的神!或者说,有酒,就可以在自己的心灵大地和天空中创造出神灵!这是一位主宰欢乐、主宰平安吉祥的尊神。毋庸讳言,酒与节日,酒与信仰,酒与礼仪,的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酒是迎神的微笑。酒是通神的语言。酒是酬神的心情。

不知道是否因为早在数千年前就受用了樟树佳酿,就领略了在当时堪称高贵典雅的酒具陶鬶和铜斝,诸神似乎格外青睐这祥云捧月的风水宝地,这里成了众神狂欢的地方。真个如清人王愈扩登就亭面向閣皂山、俯视袁河水所看到的情景:“官冷诗篇富,民间乐事宽。江云无定影,醉里几回看。”

众神欢聚在古人的诗词里。明嘉庆六年优贡黄观海《舟中即事》云:“篱边祝祝鸡欲栖,老牸呼儿渡碧溪。正是日斜春社散,邻翁归去醉如泥。”清邑廪生杨毓藻《社祠秋报》云:“仁里古道存,农解先畴服。百亩庆西成,社祠秋报肃。击鼓赛神忙,颂声杂丝竹。樽酒与豚蹄,童叟喁喁祝。仰谢雨流甘,丰稔年年卜。问俗到輶轩,豳风图一幅。”清举人黄云《社祠秋报》云:“朝闻社鼓集神祠,报赛逢时乐事滋。春雨稻苗资灌溉,秋风禾黍惬怀思。鸡豚宴罢人方散,桑拓阴浓树并垂。恰喜西成堪荐响,野花残月护灵旗。”这些诗句里,有春社、秋社,有社祠、社鼓,有报赛、赛神,字里行间,更有“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其乐融融。

“社”字的本意是“示土”,即祭祀土地,古人称:“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又说:“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以句龙生时,为后土官,有功于土,死配社而食。” 渊源于史前时期的土地和土地神崇拜,反映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对生长万物的土地的感恩和祈求,土地在感恩和祈求的心灵中获得了灵魂,神灵由此而生。于是,人们把传说中四五千年前的部落首领共工氏之子句龙当作社神供奉,享祀社神的社日成为古人相当重视的日子。社日,一般春秋各一,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春社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由原始社祭的形态发展至城隍神及土地神的信仰,是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信仰之一。从社祭到土地神崇拜的演变,在江西乡村仍留有鲜明的痕迹,不少地方仍把土地神称为社神。与樟树相邻的万载县乡间在农历岁首要洁身净斋三天,择吉日,请道士,齐聚于社令祠焚香点烛,列队虔诚祷祝:“社公社母,保佑今年全村人清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的地方则流行过“社火节”。

作为地方守护神,社神和土地神尽管地位不高,却是民间供奉最普遍、知名度最高的神邸之一。在江西乡间,社祠或土地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也许正是因为社公或土地神在诸神中级别最低,它们的庙宇一般都是小巧玲珑的,高的一般也只有几尺,有的村庄干脆将瓦缸处理后倒覆于地上,将社公或土地神牌位供奉于内,或用三片石头作墙、一片作顶,我所见到的最甚者,是拿一棵古樟根蔸处耸起的几个疙瘩,权充神明的祠宇。看来,社公和土地神也是最没有架子、最亲切随和的一位神邸。

关于社日、社祠的那些诗作,分明就是一幅幅神人同宴乐的风俗画。春社日照例要置鼓以聚众,要备酒,祭毕饮中和酒、宜春酒,自古相传,社祭饮酒治聋。故而又称之为“治聋酒”。难怪张举人把端午酒也当作了“开聋酒”。所谓“报赛”,指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鲁迅有文章如是说:“农人耕稼,岁几无休时,递得余闲,则有报赛,举酒自劳,洁牲酬神,精神体质,两愉悦也。”

在端午节的樟树,牛也要开聋。节日早上,人们吃过粽子、包子和蛋,要拿一些粽子、米糕或糠拌饭喂牛,谓之给牛开聋。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两条活黄鳝,从牛的左右鼻孔灌入胃中。据说,如此这般,可使牛在投入夏收夏种紧张繁重的劳役时,不怕热,不怕累。随后,再给牛背脊和额头涂抹雄黄酒,使之在天热的晚上不怕蚊子叮咬。春插时节,有的地方作兴送开秧门饭。下田拔秧叫开秧门。这天早上,要备好干鱼、腊肉、盐水蛋和封缸酒。拔秧前,主人要在秧田上方烧纸钱,放爆竹,燃香,然后,朝南作揖。女主人提来一小碗饭,上面放着腊肉、干鱼、盐水蛋各一片,另倒一杯封缸酒。丈夫接过饭和酒高举过头,口中念道:“秧秧禾禾快快长,秧秧虫虫快快走。”念完倒入田角空处。这时,丈夫下田拔四把秧上岸,就算开了秧门,可以回家吃开秧门饭了。这天的饭是用饭甑蒸的,既多又香。丈夫请村里的好友来吃酒,女主人则用小碗盛上饭菜,叫子女送给左邻右舍,这叫送开秧门饭。

在樟树留下大量题咏的清代诗人、江西布政使参议施闰章在《临江杂咏》中,写道:“更无罗绮艳江边,高种茶园低种田。一岁繁华灯下尽,满城歌管送神船。”关于“送神船”,他更有《神船词》一诗对这一民俗事相作了细腻描写,难能可贵地为后人留下了古时地方风俗的记忆。他在题记里写道:“清江县旧俗,上元舁彩舟行地上,罗载百神,服饰甚盛,鼓吹三日夜,乃送而焚之江浒。”我想把他的诗作抄录于下是有必要的,因为,由此我们可窥见昔时“送神船”的原本全貌,而如今,这一民俗事相虽有遗存散落乡间,却是在衍变发展中变得面目全非或支离破碎。其诗云——

清江江水春未生,江城满耳棹歌声。惊雷驰电纷纵横,桂楫兰舟平地行。驾赤螭兮吹玉笛,驱风伯兮抗霓旌。船中恍惚天帝居,乃是上帝百神之所都。羽卫阴森彩仗集,帆樯蜿蜒蛟龙趋。别有天妃曳长珮,篙工柁师皆好姝。灵旗风起时晦冥,仙乐要眇还有无。疏星历历月皎皎,夜祀明灯接清晓。臇凫胹鳖陈酒浆, 瓦卜鸡占前致祷。黄冠陪坐恣盘飨,父老争言神醉饱。愿驱厉鬼屡丰年,使我百谷皆坚好。喧阗花月可怜春,送神还向清江滨。纵火烧船付江水,锦袍绛节成飞尘。尘飞处,水东去,梅花已落江皋路。年年赛社不愁贫,典衣又办芜田赋。

这首诗让我联想到江西乡间名为“喊船”的迎神、送神活动,其意在驱邪保平安。据说,凡是张天师足迹所到之处都有喊船,尤以赣江中游的吉安一带为盛,而樟树与之紧邻。各地一般都是正月初一接神,正月十六或二月初二送神。

关于它的来历,传说汉朝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在广信府享有特殊权力,令朝中大臣十分妒忌,他们经常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有一年春节,汉武帝故意安排大臣们藏在地下室里装神弄鬼,而把张天师召去,要当面考察他降妖的法术究竟如何。张天师无奈于皇上的威逼和嘲讽,只好将碗中水泼到地上,顷刻间,地下室里灌满了水,众大臣尽皆毙命。事后,张天师好不愧疚,便急匆匆驾起云头回到江西,遍访风水胜地,劝人建庙以安顿那些大臣的灵魂,让它们享受江西人的香火。张天师勘查完毕,默运神功,派了一些大神用船将那些冤死的鬼魂送往各地。各地百姓知道是朝廷官员的鬼魂到本地为神,纷纷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迎接。敬奉之后,再把它们送回鬼都洛阳。

喊船,有水船与旱船之别。坐落在富水河边的青原区陂下村,喊的是旱船,特别讲究仪仗。喊船这天,周边村庄的百姓也赶来看热闹了,本来就有二千人口的陂下村熙熙攘攘。送神队伍浩浩荡荡,前面是神铳、彩旗、灯笼、香头、红灯笼、开江引水旗、清道旗、斧头牌,牌上书“得胜龙舟”四字;中间是龙头、龙尾、儿郎菩萨、大神画、彩绘纸船、相公菩萨欧阳修;接着,是全副銮驾、大锣大鼓、喊船队伍及乐队。喊船,名为喊,实则唱。有领喊者一人,和喊者四五人或更多。其唱腔抑扬顿挫,韵脚悠长。在喊船声中,送神的队伍穿行在村巷之间,一路上鞭炮不断,唢呐声声,铳响连连,其间穿插表演打拳、神舞,还要放河灯,待到人们在富水河边烧完祭品,就算把神送走了。邻近一些村庄也喊船,并有在河边烧掉纸船的,与樟树送神船时“纵火烧船付江水,锦袍绛节成飞尘”场景极其相似。从各村大同小异的仪式看,唱喊船词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所在。

喊船,让我联想到江西其他地方的喊船、类似喊船的请神、送神仪式,以及冠以别的名称、却不无喊船内容的其他民俗事相。比如,赣南于都县村民表演的“甑笊舞”,十七名男子手持甑笊环绕成圈,圈外有两人高举旗幡,圈中央一人持旱烟筒,一人艄公模样,众人以划船动作舞之蹈之,队列逐渐向圈中两人收拢,拥作一团,随着一阵吆喝,举过头顶的甑笊一起发出哗哗的响声。所谓甑笊,就是用竹筒剖成的刷把,在这时则是可以驱除邪祟的响器。伴随着舞蹈,人们有唱有和。殊不知,唱和的正是喊船词。内容和青原区的喊船词极其相似。关于喊船的缘起、动机,它这样唱道,“请动大神无别事,保佑坊村众信人……”,“且问黄龙归何处,直到洛阳大江头。船头点灯船尾光,照见船上康大王。村中但有邪妖魔,一齐拿他上船装……”

我之所以对这些歌词兴致勃勃,是因为其中既透露了一些可以呼应古时樟树送神船的信息,又反映出特定的民俗事相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各地种种民俗活动的深刻影响。凭着遗存在各地的线索,我们不难描摹出送神船曾经遍及江西乡间的景象。显然,在迎来新年的时刻,在土地苏醒前夕,人们是以本坊福主的名义,郑重地请来各路大神,为的是“村中但有邪妖魔,一齐拿他上船装”,然后,在“龙抬头”之际,再送走各方神圣。同样的民俗形式,被各个村庄打上了各自的印记,或者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变异了,或者是在传布的过程中被改造了。不管怎样,它们传承和传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条地缘的纽带,把一个地域众多的信仰着的心灵串联起来了,也把人们对世界、对自然的认识串联起来了。

樟树乡间显然也有送神船的遗存。听说,早些年,洲山村有周三庙,正殿坐着主神周三将军,还配祀不少菩萨。相传,周三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泰。每逢新年,村民要请菩萨出庙坐船巡游,坐在船上的菩萨叫作“船老爷”,故此活动称“船老爷出行”。

除夕前,由周三庙的值年首事派人去买菩萨头像。神的头像用粘土模压成,再施彩绘,有耳、目、口、鼻。小者如指头,大者如拳,共二十多个。每年买四个大神头像,两个白脸,红脸和黑脸各一个。其他为小神。年三十夜晚,值年首事召集村民二三十人,到庙里赶扎船老爷。用薄杉木板钉成木船,长约二丈一尺。船头尖而翘起,约二尺一寸。船梢亦尖而翘起,约六尺。船底尖如鸡腹,船舱宽约四尺五寸。木雕彩漆龙头龙尾,分装船头船尾。船体涂成红色,用白粉画满龙麟。中间船舱,搁上红木精雕花纹、彩漆贴金的方形船楼,高约三尺,底宽约四尺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