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0章 莫画清江画醉乡(1 / 3)

醉,可以是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醉,可以是一种傲然的风骨。眺望樟树的来路,我看见许多傲然屹立的背影。

又说到南宋。正是国家的多事之秋。闻知秦桧派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任枢密院编修官的江西吉安人胡铨,即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声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砍下秦桧、王伦、孙近三贼的头颅,如若不然,他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处小朝廷求活。胡铨那篇被称为“斩桧书”的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人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看到《封事》后,便以“狂妄上书,语出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动、劫持朝廷”的罪名,革去胡铨的官职。

胡铨有诗名《和张庆符题余作清江引图》,诗云——

痛饮从来别有肠,酒酣落笔扫沧浪。如今却怕风波恶,莫画清江画醉乡。

这首诗,似乎抒写的是作者经历风波之后欲求超脱的心境。然而,我以为,其“莫画清江画醉乡”,并非因“如今却怕风波恶”,“画醉乡”与“扫沧浪”一样,一样的义愤,一样的正气,一样的风骨。那是一个苟且偷生的朝代,那也是一个众人皆醉的朝代。不过,因为曾经“酒酣落笔扫沧浪”,胡铨便把那醉乡画成了愤世骇俗、大义凛然、催人警醒的模样。

是的,醉,可以是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醉,可以是一种傲然的风骨。眺望樟树的来路,我看见了许多悠悠而去的背影。他们或拂袖而走,或大步流星,或踉踉跄跄,我无从打听行前他们是否饮酒,他们一个个是否都好饮,可是,我相信,醉乡的水土一定把共有的什么基因栽种在他们的血脉里了,要不,生于不同时代、长于不同环境的那些樟树人,怎么会强烈地表现出相似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

著名医药师侯逢丙,生于南宋嘉定年间,真可谓生不逢时。动乱不安的政治环境,颠沛流离的家庭,在侯逢丙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从年轻时,他发愤读书,经史子集,岐黄内经,无不博览精通,然虽有匡时济国之志,却是时运不佳,加上个性洒脱不羁,更与时局格格不入。到得南宋灭亡时,侯逢丙已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者,报国无门,有志难酬,又耻于食元之禄,所以决心退而习贾,以医药济世度人,聊补平生未竟之愿,遂从庐陵迁居樟树镇设店制药,十余年间,一跃成为全镇药业界首户。

侯逢丙药店也是樟树药业史上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著名店家之一。其时,元朝鼎革初定,即沿袭唐宋药政管理官制。御药院保管各地贡药,御药局负责制造汤剂,大都惠民司经管药材售卖工作,广惠司专门配制回回药物,广济提举司则制造药物,专施贫苦百姓。各路、县均设惠民药局,救济贫病。为了防止汉人反抗、误服毒药,元朝先后下令禁卖乌头、附子、巴豆、砒霜和堕胎药,禁止假冒货药。后来又规定:凡置人于死者,买卖双方都要处以死刑。并且,下令禁止玩弄蛇虫禽兽、聚众售药,违者予以重处。这些禁令有助于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侯逢丙药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设的。

此时,樟树药市兴旺,药材店号林立,同行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打开局面,侯逢丙亲自筹划督促,以宋代和济局之成方,专门炮制药材,制作丹、膏、丸、散等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一面雇人广为收购各地道地药材,一面请药工加工炮制,亲临指导,刻意求精。所制药物讲求质量,注重疗效,自己又坐堂施诊,辨证论治。遇有特殊病例需要特殊配伍,必定亲自监督炮制。因而所制饮汤成药有极强的针对性,其质量之高,销路之广,很快获得广泛赞誉。侯氏所制饮汤成药不仅销行附近州县,而且远销东南各地,夯实了樟树药业行会组织的基石,为樟树药材炮制建立了信誉。

侯逢丙豪爽慷慨,尚义好施,乐于助人。凡是贫苦百姓,无论远近亲疏,看病施药,不取分文,所以,前往他的药店求医求药者甚多。他还十分重视饮水和环境卫生,大力倡导居民多用井水,不惜重金砌堤护岸,铺设街道,整修水井壁。逢有灾荒之年,则向饥民施粥,为穷人送去衣被薪柴。樟树百姓感恩戴德,将其尊为“大善人”。

另一位生活在元中后期的樟树人杜本,应是大学问家了,不过他当时以文学知名。他喜欢宋人罗知古的诗句“层层碧嶂来无尽,滚滚清江远莫追”,因而自号“清碧”,并将自己的诗集冠以《清江碧嶂集》之名,学者尊称“清碧先生”。杜本性情内向,清静寡欲,一生淡于进取,只知闭户读书,讲求学问,“平居书册未尝释手”,天文、地理、律历、度数、医药,无不精通,又工于书法,尤精篆、隶二书。他著作等身,主要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史原》《历原》《律原》《韵原》《同义正声韵类》以及诗文集等。而《敖氏伤寒金镜录》则让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首创辨证论治原则,强调“八纲辩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结合相色、望形、听声、诊脉。张仲景十分重视“相色”,认为“色”不仅形之于身脸和五官,而且形之于“舌”,并首先在《伤寒论》中提出“舌白”、“舌滑”之说,但对辨舌法却论载不详。《伤寒金镜录》的作者敖氏,对辨舌验证有所发展,将病舌色相分为十二图。杜本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在敖氏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增删补正,将原十二舌图扩为三十六舌,每种病舌均附有五彩图帧,以舌的颜色来分辨病人的寒、热、虚、实、内伤外感,或辨明类似症的轻重缓急。全书以验证伤寒为主,兼及内科杂病和其他病症,不仅能辨证伤寒外感病的转变,而且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也可以此类推。每种病舌均记载其症候、治疗和方药,对临床施诊很有借鉴意义。《敖氏伤寒金镜录》成为我国最早刊行的、也是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使我国的中医舌论水平有所提高,其学术价值高于《观舌心法》《伤害舌鉴》等医书。

杜本的主要活动时期,朝臣擅权,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导致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农民义军席卷大江南北。目睹这一社会现实,杜本向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木上了一道《救荒策》,说:“以万事合为一理,以万民合为一心,以千载合为一日,以四海合为一家,则可言制礼作乐,而跻五帝三皇之盛矣。”忽剌木读后大为叹服,以杜本为奇才,大力向武宗推荐。武宗因此召杜本入京,但并未予任用。清碧先生原本就无意官场,不久便借故辞归,作《清江渔隐》诗以明志,曰:“山下白云缥缈,水边绿树依稀。记是清江旧隐,行人今已思归。”

回到家乡,杜本依然闭户读书写作。他性格虽内向,却好交游。读写之余,常与名士交往。虞集、吴澄、揭奚斯以及同乡范德机等许多知名学者曾慕名来访,相互酬唱答赠,交情甚笃。杜本早就听说武夷九曲的山水清幽动人,每恨自己不能亲临观赏。后来,杜本在京师偶然结识在武夷山长大的詹景仁,两人相约结伴登武夷。武夷山水让杜本乐不思归,他在九曲溪头建“怀友轩”作为隐居之所,他的许多著作就是在武夷陆续完成的。

元文宗图贴睦尔在江南的时候,就已知杜本之名。文宗登基之后,再次“以币征文”,而杜本却婉辞不就。到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左丞相脱脱又以征召隐士之名,荐诏杜本赴京,任命杜本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这时,杜本已近七十高龄,坚持不肯应诏。但朝廷使者一再表示这是皇上跟丞相的情意,再三催促他动身,不要辜负朝廷的厚望。杜本万般无奈,只好一同进京。可是一到杭州,杜本又借口生病,说是年纪大了,经受不了风尘劳累,请使者代向皇帝谢恩。待使者走后,他又回到武夷怀友轩闭门治学著述。有《题武夷》诗云:“天下名山此最奇,溪潭澄澈路逶迤。尘埃滚滚终难到,楼阁重重未易窥。况是高人能阅世,尽多胜处可题诗。十年来往追寻遍,似于山灵有夙期。”七十五岁上,杜本病逝于武夷山九曲溪畔,归葬原籍。

杜本在诗坛以精于鉴诗著称,其尚有选编遗民诗集《谷音》存世。《谷音》收录宋遗民及少数金遗民诗人三十人诗作一百又一首,鉴别极精。《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是集所录,乃皆古直悲凉,风格遒上,无宋末江湖龌龊之习;其人又皆仗节守义之士,足为诗重。”《谷音》遂成为元代诗坛的空谷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