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2章 名酒来清江(1 / 3)

“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凭着这八个字,周恩来成了酒友心目中的品酒大师、命名大师。

我在开篇时说过:我常常恍然,不知是酒孕育了樟树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还是樟树丰富绚丽的历史和文化,酿造出了这冠以四个“特”字的回味悠长的美酒?

人们总爱把家乡喻作神奇的土地,在我看来,樟树这片土地才足够神奇。奇迹一般,铸铜和酿酒,这两种世界共生文化现象一同降生在清江盆地,恍若是远古的一轮明月邀集青铜和酒,借着幽幽清辉,在这里把盏对饮;奇迹一般,道教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这么奇妙地在此共生共荣,仿佛一根藤上的三朵奇葩,又仿佛漫漫长路上始终相携而行或相依相偎的三个醉仙。

陶与青铜的盛酒器具,是樟树名酒来路的见证者。这片土地注定要出产名酒的。因为,有一些青铜的酒具需要斟满好酒来礼拜天地神明,有一些修炼的道士需要借助好酒来得道成仙,有许多高明的医家需要好酒来炮制灵药,有太多的南北客商需要好酒来沟通南北,有更多的诗词歌赋需要好酒来唤醒诗思,有无数的喜怒哀乐需要好酒来滋润心情。

于是,早在南宋时期,陆游在隆兴府通判任上,得清江名酒,喜不自禁,饮酒赋《对酒》诗称:“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可见,当时这里的酒已经颇负盛名了。而到了清代,据说,千帆林立的樟树码头上,江边老街的茶楼酒馆挤挤挨挨排列长达十几里,且终年座无虚席。那时,仅镇内就有酿酒作坊十几家,全镇年产酒量高达二百万至三百万斤,樟树的酒与药材比翼齐飞,已远销湖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

大米酿酒技术的发展过程,一般有这样的三部曲。第一步是用小曲酿造甜酒,“绿蚁新醅酒”大约属于此类。其中的“绿蚁”即是用来比喻酒上漂浮的淡绿色米糟,这说明是未曾蒸馏的甜酒;第二步是用小曲酿造蒸馏白酒,即当地所称的“古酒”,酒度很高而耐贮藏;第三步才发展为大曲发酵的蒸馏白酒。它不仅酒度高,而且气香味醇,加以适当勾兑和调味,即形成独特的风格。

樟树的白酒,在清代已具雏形,各家酒坊生产的酒风格基本一致,酒质也都属于上品之列,而在四特酒的形成和发展中,“娄源隆”所作的贡献最大。

话说清光绪年间,樟树满洲街有一家“万成酒店”,由落户此地的临川人和安徽人合伙经营。这家酒店里,有个叫娄德清的后生,是酿酒的学徒。他是临川县城西乡娄家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其父见二儿子生性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所以,尽管世代务农、家境清寒,还是省吃俭用让老二读了五年私塾。后来实在是因为年成歉收,才不得不忍痛让十五岁的娄德清辍学,经开酒作坊的乡亲介绍到满州街万成酒店当学徒。娄德清进店后,从蒸料、凉糟、拌曲、下窖、吊酒工艺学起,后来收米、尝酒、记账样样都能拿得下来。他力气大,肯干活,人也机灵,且诚实朴素,虚心好学,颇得东家和师傅们赏识,大家都乐意向他传授酿造奥秘。学徒三年,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酿酒的全部技能,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满师之后,他按规定继续留店当了几年酿酒伙计,以酬谢师恩。作为一名伙计,娄德清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配料、勾兑等工艺,从而练就了一门独特的把式,据说他只要用勾子盛出白酒,就能从酒花中判断出酒的度数。他在同行业中崭露头角,且筹集到了一些资金,便不愿甘居人下,打算自己闯出一条创业的道路来。然而,毕竟资金不足,他只得与镇上有资金而缺技术的陈源茂酒店合伙经营。该酒店的少东家素知娄德清的为人并久慕他的酿酒技能,慷慨垫付了合伙所需的全部投股资金。酒店取名“娄源隆”,这招牌是从二人姓名中分别取“娄”字和“源”字,结合而成“娄源”,再加上一个象征合伙经营、生意兴隆的“隆”字,酒店由娄德清具体主持业务。其时大约为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

合伙初期,娄源隆采用传统的小曲酿造蒸馏白酒的工艺,虽然酒质优于其他酒店的酒,但是没有根本的改进,因此,酒店经营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外地酒大多以高粱为原料,并且采用大曲发酵,香气浓郁;而本地酒以稻谷为原料,采用小曲、药曲发酵,香气稍弱。于是,两位合作伙伴一面继承樟树传统的小曲酿造蒸馏白酒工艺,一面针对本地小曲酒风味不够香醇、色泽不够清纯的欠缺,在运用原来酿制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地名酒特点,延长酒的储存期,重视勾兑技术,改进制曲、发酵、蒸馏等工艺。他们以自己酿制储存的白酒为基础,勾兑时掺入一些“南昌高粱”,此法酿出来的白酒风味较其他酒作坊的酒高出一筹,自然是倍受赞赏。数年后,娄德清的合伙人因父病故,要回家主持老店,娄德清只好归还合伙人的代垫股金。这样一来,店内银根紧缩,难以为继,幸亏其妻周氏大力支持,将其所有陪嫁金银首饰和平日积蓄交给丈夫,始解窘迫,得以继续经营。娄德清独家经营“娄源隆”后,深感运用外地白酒勾兑,极为不利,一是“南昌高粱”难购,易受制于人;二是运输困难,成本太高。有这样那样的束缚,在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此时已是民国初年,外地名酒纷纷打入樟树市场,竞争颇为激烈。娄德清致力于提高白酒的质量,却感到自身力量单薄,便出面邀请樟树镇七家酒店联合集资开办大曲酒的酿酒作坊,取名“集义”,批发兼零售,由娄德清当经理,意在依靠本地力量,引进外地技术,酿造出汾酒型的优质白酒,作为樟树镇十二家酒店的勾兑之用,进一步提高本地小曲酒的质量,增强与外地白酒的竞争力。

小作坊由此变成了手工工场式的大作坊。在今天,我们咀嚼百年前的这一事件,不能不惊奇娄德清的创业策略。要知道,他原本是个随同乡人投奔异地谋生、仅怀揣着十块铜板的小农民,他背着包袱,头戴斗笠,脑后勺拖着一条辫子,忐忑不安地从大码头上岸,樯桅如林,遮蔽了他瘦弱的背影;要知道,受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长期以来,各种行业都秉持封闭保守的观念,技师们把技术当作绝招秘不示人,绝不肯正常交流,酿酒业也不例外。“做酒磨豆腐,充不得老师傅。”各有各的看家本事,却无人能将自己的技术系统化。立足于同一块地皮上,作坊之间守口如瓶,又固步自封。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娄德清为提高酒质、创立品牌的大作为,真是难能可贵。是清江名酒赋予他灵感和激情吗?

然而,集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缺乏技术力量,经验不足,加之酒窖新挖、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酒质没有达到理想水平,销路滞呆,酒店逐渐亏损,结果,几家股东先后退出。发起者娄源隆却是矢志不移,独立坚持到底。娄德清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检查酿造的每个环节,并高价聘请外地的酿酒技师,进一步改进制曲技术,采用粉碎的高粱、糯谷为原料,固体发酵,精心酿造,延长储存期。这时因酒窖窖龄已老,酒醅发酵期长,酒曲质量好,酿出的酒格外香醇,色清亮呈淡绿色,真个是色、香、味俱全。勾兑出售后,大受顾客欢迎。从此娄源隆名声远扬,酒的销路也越来越好,还远销到袁州、萍乡、临川等地,娄源隆成了樟树镇的酒业巨头。镇上还有阜昌、泰昌、永信生、余茂信等二十多家酒店,生意竞争十分激烈。大约也是被逼无奈吧,娄源隆的分号天成酒店,首先在酒缸和酒瓶上别出心裁地贴了两个“特”字,作为标志,以便与其他酒店的酒相区别,表示品质特别优良。抗日战争前夕,娄源隆的另一家分店老天成又用“大鹏”商标,贴上四个“特”字,并附上说明,以示特优。“四特酒”的名称由此产生。不过,酒都是来自娄源隆老板的作坊,由娄老板亲自勾兑。四特酒,不仅为本地顾客所青睐,而且闻名遐迩,外地人也纷纷从娄源隆进货,有的买去四特酒是为了调味。后来,凡是娄源隆运往吉安、泰和、宜春、抚州、萍乡、长沙、武汉等地的酒,都要在坛口贴上“四特”封笺,然后盖上木塞,用猪血、石灰封牢,再包棉纸涂上光油。娄源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年产量即高达十几万斤,并在各地设有多处分店,真可谓是“生意兴隆通四海”。当地各酒家后来也多仿制和销售四特酒。

“娄源隆”的四特酒,一贯讲求质量至上。生意紧俏时,从不马虎出店,不随意提价;生意不景气时,也要保持酒质不变,从不降价。为把好质量关,娄德清事必躬亲。虽然聘请了技术高超的师傅班子酿造酒基,勾兑和调味却是他自己亲自掌管,他一定要达到固有的质量和风味,方许封缸。然后,堆垛贮存,按先后次序,到期出售。娄德清直至垂暮之年还亲临作坊,查看原料质量、酿造工艺和产品风味。

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乱和当时的苛捐杂税,酿酒业日趋萧条,酿酒作坊多数停业,只剩下娄源隆、吴万成等少数几家作坊在惨淡经营,每况日下。当时不少来到樟树的上海客商,品尝过四特酒后,大加赞赏,认为它足以与长江以北的国内名酒相比美,他们都竭力劝说娄德清去上海开办酒厂。娄德清颇为动心,也酝酿过搬迁上海之事,但由于顾虑自己年事已高、不便远行以及其他各种原因,终未成行。1950年,娄德清殁于七十六岁上。

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档案里,寻找四特的酒香。只见那时的酿造业职业工会会员花名册里,有“天成”、“老天成”的记载,其中有娄姓会员均为临川籍,他们是娄德清的后代或其他亲属吗?我无从查证。不过,由一份字迹娟秀的工会章程,似可窥见抗战胜利后酿造业复兴之一斑——

江西省清江县樟树镇酿造业职业工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章程依据工会法第八条之规定订定之。

本会名称为“清江县樟树镇酿造业职业工会”。

本会以增进工人之知识与技能、维护公共利益、发达生产、提高民族思想、改善劳动条件及生活与办理会员福利为目的。

本会以樟树镇所辖行政区域为区域会址,就各业所在地之指定地点为会址。

第二.章 会员之资格及权利义务

凡同一职业或同一产业之男女工人,在十五岁以上均加入其工会为会员,但雇主或其代理人不在此限。

会员对本会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益,得享工会举办之工厂与合作事业之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