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21章 第五张底牌:“容”一点——做人要有肚量,得饶人处且饶人(3)(1 / 2)

毫无疑问,在这次交锋中,麦金利占据了上风。为什么他能占据上风?就是因为他的宽宏大量。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肚鸡肠、谨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如麦金利般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

只有具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才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大不了的”,才能遇事从容、应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是豁达大度之人。

能刚能柔,方为大丈夫

太刚强,遇事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这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太柔弱,遇事就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大丈夫就要能屈能伸,能刚能柔。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然而何谓“屈”?何谓“伸”?屈,是一种难得的糊涂,一种“水往低处流”的谦恭;是困境中求存的“耐”,在负辱中抗争的“忍”,在名利纷争中的“恕”,在与世无争中的“和”。伸,是以退为进的谋略,以柔克刚的内功,以弱胜强的气概;是“无可无不可”的两便思维,是“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自如心态,是“不战而胜”的上善兵法。

“能屈能伸”是大丈夫立志成业的精髓要义,是博大精深、包罗万千的大哲理大智慧。立大志,需以“屈”处世。成大业,要靠“伸”显才。古今中外,凡做出杰出成就或干出轰轰烈烈事业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屈能伸的人。

司马懿生于179年,出仕于208年,出仕时正好30岁。那他之前这么多年是在干什么呢?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同,司马懿由于是名门之后,他没有做种田之类的事,他就在许昌城中,却一直对曹操避而不见,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贱的曹操。

最终曹操访问了他三次,司马懿才答应出山,这与诸葛亮三顾出山多么相似呀!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当时的曹操不像刚开始创业的刘备,其“智囊团”已人才济济,初来乍到的司马懿在里面不会一下子有什么大作为。司马懿一开始做的只是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这对于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天才司马懿来讲,可以说是“屈就”了。但司马懿并没有在乎这些,甚至,在曹操的时期,他一直都是“屈就”着,虽然他后来的官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终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机会。这么长时间内,他只是作为谋士提出过两次重要的计策,一是在取下汉中后劝曹操乘势进攻刘备立足未稳的西川,二是献计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得到汉中的刘备。这两个计策曹操只用了后者,但就是这一个计策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将关羽命丧建业。

司马懿当然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于是在孟达响应诸葛亮北伐时,身为荆州都督的司马懿有了第一次带兵作战的机会。他使出浑身解数,把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让自己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继任成为魏都督,他终于有了和诸葛亮亲自交锋的机会。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司马懿采取的战术很清楚,这就是坚守不战,因为这样他受到了诸葛亮的种种故意的侮辱,但司马懿此时很好地发挥了他能屈的长处,终于拖死了诸葛亮。其后他抓住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带兵平定了魏乐浪公公孙渊的反叛,于是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极点。

但魏明帝一死,执政的曹爽根本不给司马懿机会,于是司马懿又继续“屈就”下去。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魏明帝病逝到著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马懿果断消灭了曹爽的势力,这也为后来的晋代魏打开了序幕。

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是暂时的,暂时的忍辱负重是为了长久的事业和理想。不能忍一时之屈,就不能使壮志得以实现,使抱负得以施展。“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的阶段,就像运动员跳远一样,屈腿是为了积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发力点上,然后将身跃起,在空中舒展身体以达到最远的目标。

著名策士范雎刚开始时,由于他出身寒微,无人引荐,不得已只能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

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前往。齐襄王钦佩范雎的雄辩之才,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与范雎。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受齐襄王的赠礼,但仍招来了须贾的怀疑,认为他出卖了魏国的机密,于是回国之后,便将“范雎受金”的事上给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不辨真假,也不作调查,便动大刑杖惩罚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免祸。范雎已“死”,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之中,然后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是警告大家以后不得卖国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