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二十五章(1 / 2)

绳子还在一米一米的向下放着,简援朝的心也随之不断的下沉。 四周一片漆黑,空气中充满着青苔的气味。借着手电微弱的光亮向下看去,只见下面仍然被一团黑幕所笼罩着,什么都看不见。

绳子已经放下了将近30米了,很明显现在已经是在原来的水位以下了。四周的井壁光洁明亮,摸上去滑不溜手,看来想要靠人力爬上来那是不可能的,想到这,简援朝不禁又紧了紧绑在腰际的绳子。

下面仍是深不见底,突然,简援朝感到下面有一股“嗖嗖”的凉风吹来,他不由得紧了紧衣领,:“该死,现在已经是夏天了,这井里怎么会还这么冷呀?”他在心里暗暗的咒骂道,同时他又强烈地感觉到好象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可一时间又说不上来。

风还是不断的从井底徐徐吹来,虽然风力不算太大,但在这封闭的井中,由于空气的对流,还是会不时发出“嗡嗡”的响声,在这有如死一般寂静的环境中听来,分外的刺耳。就好象一只怪兽不满有人闯入它的领地,正疯狂的咆哮着。

突然,简援朝浑身剧烈的颤动起来,因为他忽然想到了是哪里让他觉得不对劲了,:“封闭的;井底;风?天啊!这怎么可能?难道,难道………”在这一刻,他感到自己顿时浑身冰凉,四肢僵硬,有如身在冰窖中一样。因为他忽然想到,他现在是身处封闭的古井中,那井底怎么会有风吹上来呢?除非,除非……!”他实在不敢想下去了,多年来所接受的无产阶级教育,让他不能相信鬼神之类的说法。

他紧了紧绳子,定了定神,十年前的那一幕,不知为什么又突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想想这十年来他的遭遇,再想想可能就在井底的那件东西,他不禁又回复了信心。“为了我自己,为了我的家人,也为了东来这苦命的孩子,无论下面有什么妖魔鬼怪,我都一定要下去看一看。”想到这,他又使劲的拉了一下绳子,示意在上面的韩东来继续放绳子。

50米、80米、已经快接近100米了,突然,手电光向下照射时,出现了些许的反光。简援朝迅速示意韩东来快些向下放绳子,在又下降了将近20米后,简援朝终于看清了井底的情况。原来,这口井并没有连通地下水,在井底铺设着一块巨大的青石板,由于长时间经受水流的冲刷,石板显得格外明亮,刚才的些许反光就是由它发出来的,这显然是由人工建造的。可既然这口井并没有连通地下河,那这许多的井水又是从哪儿来的,又流到哪儿去了呢?井底吹来的微风又是从哪里吹来的呢?想到这,他举起了手电又仔细的向下探看起来。现在离井底只有很短的距离了,所以看得也比刚才清楚了一些。忽然,他发现在石板边的井壁上有着一个圆形的大洞,刚才可能由于光线太暗所以他并没有发现。难道说,井水就是从这个洞口流出的?还有在这青石板下到底是不是就是那消失的第四层呢?想到这些疑问,他恨不得立刻就能下到井底,去探看个究竟。

可就在这时,下降的绳锁突然停止了。

*******************************************************

“摩尼教?”梅玲吃惊的问道。

“是的,摩尼教。你一定看过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吧。那里面提道的明教,就是摩尼教传入中国后的名称。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其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袄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阶段,明暗是分开的。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通俗的讲就是未有天地之时,只有善恶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国,最高神被称为伟大之父(汉文摩尼经称大慈父、明尊),恶宗被称为黑暗之王(魔王),住在黑暗王国里。后来黑暗之王上窥光明王国,光明一度被黑暗所吞并,但最后明尊召唤出各路神仙,最终打败了魔王,世间又恢复了光明。它有自己独立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其创始人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东方传教。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袄教也称拜火教)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於274年1月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后终被订死在使字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