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七卷草部3(1 / 3)

第七卷草部3

白茅

【释名】根名茹根、兰根、地筋。

【集解】[颂说到处都有。春天发芽,像针一样长在地上,俗名叫茅针。可以吃,对小儿特别有益处。夏天开白花,毛茸茸的,入秋就枯萎了。其根很洁白,六月采挖。[时珍说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都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的果实小,它的根很长,白软如筋并且有节。味道甘甜,俗称丝茅,可以做成草席来遮盖东西和供祭祀时作蒲包用。它的根干了以后,晚上看上去有光,所以腐烂以后就变成了萤白茅火。菅茅只生长在山上,像白茅但要长一些。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的果实尖黑长约一分,粘在衣服上会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微有点甜味。黄茅茎上长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很短且细硬无节。深秋开花,穗像菅茅,可以编成绳索。香茅生长在湖南和江淮一带,叶有三脊,气味芳香,可以用来做垫子和缩酒。芭茅成丛生长,叶大小如香蒲,长六七尺,有两种。

茅根〔气味〕味甘,性寒,无毒。〔主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淤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除肠胃热邪,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主女人月经不调,通小便赤涩如血,止吐血和各种出血,伤寒气逆上冲,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时珍说白茅根,味道甘甜,能消除伏天的热气,利小便,故能够止各处血气上逆,喘逆消渴,治黄疸水肿,是非常好的药物。世人因为它的平凡而忽视了它,只知道服用苦寒的药剂,乃致伤了冲和之气,这是不知道茅根的用处呀!

茅针即刚长出来的苗。〔气味〕味甘,性平,无毒。〔主治〕主腹泻渴饮多尿,能祛淤通小肠。治鼻出血及泻血,则水煮后服用。恶疮还未溃烂者,以酒煮服,一针一孔,二针二孔。生的揉烂,敷金疮可止血。

花〔气味〕味甘,性温,无毒。〔主治〕主吐血出血和鼻塞。灸疮不合,刀箭金疮,敷上茅花可止血止痛。

屋上败茅〔气味〕味苦,性平,无毒。〔主治〕治突然吐血,可锉三升,酒浸煮一升服用。和酱汁研后,敷斑疮和蚕啮疮。

【附方】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3.肺热气喘。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两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三服病愈。此方名“如神汤”。4.体虚水肿(小便不利,但饮水很多)。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去茅食豆。水随小便排出。5.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身体微胖,汗出如黄汁)。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和猪肉一斤同煨汤吃。6.小便热淋。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温服。一天服一次。7.劳伤尿血。用茅根、干姜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一天服一次。8.鼻血不止。用茅根研细,每服二钱,淘米水送下。9.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10.竹木入肉。用白茅根烧过研末,调猪油涂伤处。

【释名】也称杜荣、笆芒、芭茅。

【集解】[时珍说芒有两种,皆丛生,叶皆如茅而大,长四五尺,快利,伤人如刃。七月抽长茎,开白花成穗,如芦苇花者,即芒;五月抽短茎,开花如芒者,是石芒。可为绳箔草履诸物,其茎穗可为扫帚。

茎〔气味〕味甘,性平,无毒。〔主治〕人畜为虎狼等伤,恐毒入内,取茎杂葛很浓煮汁服,亦生取汁服。煮汁服,散血。

败芒箔〔主治〕产妇血满腹胀痛,血渴,恶露不尽,月闭,止好血,下恶血,去鬼气疰痛郁结,酒煮服。也烧末,酒下。弥久着烟者佳。

龙胆

【释名】也称陵游。[志说叶如龙葵,味苦如胆,故名。

【集解】[颂说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状,青碧色。冬后结子,苗枯。俗呼草龙胆。又有山龙胆,味苦涩,其叶经霜雪不凋。山人用以治四肢疼痛,与此同类而别种。

【修治】[敩说采得阴干。用时,铜刀切去须、土、头,锉细,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

【气味】味苦、涩,性大寒,无毒。

【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治小儿壮热骨热,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痈肿口疮。客忤疳气,热病狂语,明目止烦,治疥疮。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淤龙胆肉高起,痛不可忍。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发明】[元素说龙胆味苦性寒,气味俱厚,沉而降,为阴,足厥阴、少阳经气分药。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下行之功与防乙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疾人用之药。

【附方】1.伤寒发狂。用龙胆二钱研细,加入鸡蛋清。每服二钱,白变化凉水送下。2.四肢疼痛。用龙胆根切细,在生姜汁中浸一夜,焙干,捣为末。取一茶匙,水煎,温服。3.谷疸、劳疸(谷疸因多食而得,劳疸因过劳而得)。用龙胆一两、苦参三两,共研为末,加牛胆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如不愈,可稍稍增加药量。治劳疸,可增加龙胆一两、栀子仁三至七枚,以猪胆代牛胆和丸。4.盗汗。用龙胆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胆汁三两(滴入少许温酒)调服。治小儿盗汗,可加防风。5.咽喉热痛。用龙胆磨水服。6.目涩。用生龙胆捣汁一合,加黄连浸汁一匙,调匀点眼。7.眼中流脓。用龙胆、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送下。8.蛔虫攻心(刺痛,吐清水)。用龙胆一两,去头,锉碎,加水两碗,煮成一碗。头天晚上停食,第二天清晨,将药一顿服完。9.突然尿血不止。以龙胆煎服。

细辛

【释名】也称小辛、少辛。[颂说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细辛。

【集解】[宗奭说细辛叶如葵,赤黑色。沈括《梦溪笔谈》说,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柔韧,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时珍说《博物志》说杜衡乱细辛,自古已然。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苦,为细辛。〔修治〕[敩说凡使细辛,切去头、土,以〔气味〕味辛,性温,无毒。[之才说与会青、枣根相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川芎、牡丹、藁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青羊肝,共疗目痛。恶黄芪、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畏消石、滑石。反〔主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添胆气,治嗽,去皮风湿痒,风眼泪下,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腰痛。含之,去口臭。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发明〕[宗奭说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元素说细辛气温,味大辛,气厚于味,为阳,主升,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香味俱细,故入少阴,与独活相类。与独活相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味辛而热,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成无己说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以辛滋润。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时珍说气厚者能发热,为阳中之阳。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皆宜用。口疮喉痹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发火郁之义。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也宜用。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

【附方】1.中风(突然倒下,不省人事)。用细辛末吹入鼻中。2.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3.小儿客忤(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4.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5.牙齿肿痛。口中溃烂,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6.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7.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

杜衡

【释名】也称杜葵、马蹄香、土卤、土细辛。[恭说杜衡叶似葵,形似马蹄,故俗名马蹄香。

【集解】[恭说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叶似葵,形如马蹄。根似细辛、白前。[时珍说杜细辛,叶圆如马蹄,紫背者良,江南、荆、湖、川、陕、闽、广都有。取自然汁,可杜衡伏硫、砒,制汞。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风寒咳逆。作浴汤,香人衣体。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项间瘿瘤之疾。下气杀虫。

【附方】1.风寒头痛。杜衡为末,每服一钱,热酒服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即愈。名“香汗散”。

2.痰气哮喘。杜衡焙研,每服二三钱,正发时淡醋调下。

徐长卿

【释名】也称鬼督邮、别仙踪。[时珍说徐长卿,人名。常以此药治邪病,故名。

【集解】[别录说徐长卿生泰山山谷及陇西,三月采。[保升说生于下湿川泽之间。苗似小桑,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九月苗黄,十月凋。八月采根,晒干。

根〔修治〕[敩说凡采得粗杵,拌少许蜜,以瓷器盛,蒸三伏时,晒干用。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益气延年。石下长卿:主鬼疰植物邪恶气,杀百精蛊毒,老魅注意,亡走啼哭,悲伤恍惚。

【发明】[时珍说《抱朴子》载,上古辟瘟疫有徐长卿徐长卿散,良效。

【附方】1.小便不通。用徐长卿(炙过)半两,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各一两,滑石二两,槟榔一分,瞿麦穗半两。每服五钱,水煎,再加朴消一钱,温服。此方名“徐长卿汤”。2.晕车晕船。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等分捣碎,取半合装在袋子里悬衣带上。徐长卿亦治疫疾、邪恶气、温疟等。

金丝草

【集解】[时珍说金丝草出庆阳山谷,苗状仿佛在等待访问。

【气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吐血咳血,鼻血下血,血崩瘴气,解诸药毒,疗痈疽丁肿恶疮,凉血散热。

【附方】1.妇人血崩。金丝草、海柏枝、砂仁、花椒、蚕退纸等分,研末,煮酒空心服。2.痈疽丁肿。一切恶疮。金丝草、忍冬藤、五叶藤、天荞麦等分,煎汤温洗。疮黑者,加醋。

当归

【释名】也称乾归、山蕲、白蕲、文无。

【集解】古人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当归调血,是女人的重要药物,有思念丈夫的意思,所以有当归这个名称,正好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的意思相同。李时珍说:当归原本并不是芹类,只因其花像芹,才得芹名。长在川蜀、陕西等地,以川蜀出产的当归最佳。春天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份开花,花似莳萝,浅紫色,根呈黑黄色,宜在二、八月采后阴干。肉厚而不干枯的当归为最好。

〔气味〕味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及女人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诸恶疮疡金疮。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湿痹中恶,虚冷,补五脏,生肌肉。祛一切风寒,补一切血虚,补一切劳损。可治诸多疮疡、痈疽,排脓止痛。

能破恶血,滋生新血。主瘘癖嗜卧,足下热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腰

【附方】1.血虚发热(困用大饮,目赤面红,脉洪。用当归身。棉黄芪一两(蜜炙),水煎,作一次空腹温服。一天吃两剂。此方名“当归补血汤”。2.失血过多(伤胎、产后、崩中、金疮、拔牙等出血过多,心烦眩晕,不省人事)。用当归二两、川芎一两,每用五钱,加水七分、酒三分,煎至七成。一天服两次。3.鼻血不止。用当归,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调下。4.小便出血。用当归四两,锉碎,加酒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

5.头痛欲裂。用当归二两,加酒一升,煮成六合饮下。一天服两次。6.手臂疼痛。用当归三两,切细,酒浸三天后饮之。饮尽,再配药照饮,病好为止。7.久痢不止。用当归二两、吴茱萸一两,同炒香。去掉茱萸,单以当归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胜金丸”。8.大便不通。用当归、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9.妇女百病。用当归四两、地黄二两,共研细,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前服,米汤送下。10.月经逆行,从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下,次用当归尾、红花各三钱,加水一杯半,煎至八成,温服。11.少女闭经。用当归尾、没药各一钱,共研为末。红花泡酒送下,一天服一次。12.妇女脐下气胀,月经不调,常作呕,睡不好。用当归四钱、干漆(烧存性)二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送下。13.小产后流血不止。用当归一两、葱白一把。每服五钱,加酒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14.妊娠胎动(腹痛,下血,口噤欲死)。用当归二两、川芎一两,碎为粗末。每服三钱,以水一碗煎至将干,加酒一碗再煎沸后温服。过半小时,又服一次。不过三五服,即可见效。此方名“神妙佛手散”。子尚活,可保胎;子已死,即产下。15.产后血胀(腹痛牵引到胁痛)。用当归二钱、炮干姜五分,研细。每服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八成,放少许盐醋,热服。16.产后腹痛如绞。用当归末五钱,白蜜一合,水一碗,共煎,分两次服。无效时,再服一剂。17.产后自汗、大热、气短、腰脚剧痛。用当归三钱,黄芪、白芍药(酒炒)各二钱,生姜五片,加水一碗半,煎至七成,温服。18.产后中风(口吐涎沫,手脚抽筋,不省人事)。用当归、荆芥穗,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加水一碗半,酒和童便各少许,共煎至七成灌服。如能吞下,即可救。19.小儿胎寒,好哭。用当归末一小撮(如小豆大)以乳汁灌下,一昼夜灌三四次。20.小儿脐湿(或红肿,或出水,不早治,成脐风)。用当归末敷搽,加一点麝香更好。又方:当归末、胡粉等分,和匀搽患处。21.汤火伤溃烂成疮。用麻油四两,煎当归一两至焦黄。去渣留油,加入黄蜡一两,搅成膏。等冷定后,取膏摊贴患处。

川芎

【释名】也称芎、胡

、香果、山鞠穷。

【集解】[颂说陕西、川蜀、江东山中多有生长,其中以川蜀生长的为最佳。四五月长叶,像水芹、胡荽、蛇床子,茎细而成丛生长。

其叶很香,江东、蜀人因此常采其叶作茶饮。七八月开碎白花,就像蛇床子开的花一样。其根瘦而坚硬,为黄黑色。关中生长的川芎外观厚实,如雀脑状的为雀脑芎。[时珍说蜀地气候温和,当地人大多种植栽苗,到了深秋茎叶也不枯萎。清明后,上年的根重新发苗,将枝分出后横埋入土,再节节生根。到了八月根下开始结川芎,

便可以挖掘出来,高温蒸后就可以当成药物卖了。《救荒本草》记载,叶名蘼芜,像芹菜叶但比它略微细窄些,有丫杈。又像白芷,叶很细。一种像蛇床叶但比它粗些,嫩叶可以吃。

根〔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治中风后头痛,寒痹痉挛缓急,金属外伤及妇女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另可除体内寒气,主温中补劳、壮筋骨,通调血脉。治受寒后面部冷、流泪流涕、胸胁腹胀痛、半身不遂等病症。由于有散淤血和破痛疗淤毒积聚体内的作用,可治吐血、鼻血、便血等血症及体表痈痔疮结等病症,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止腹泻,补肝血,宽胸开郁。与蜜做成丸服,治风邪产生的痰症有特效。治牙根出血,含入口中即愈。

【附方】1.气虚头痛。用川芎研细,每取二钱,茶汤调服。2.产后头痛。用川芎、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又方:加白术,水煎服。3.风热头痛。用川芎一钱、茶叶二钱,加水一种煎至五成,饭前热服。4.偏头风。用川芎,锉细,泡酒。每日饮少量。5.头晕目眩。用川芎、槐子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茶汤送下。又方:川芎一斤、天麻四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送下。6.验胎(三个月月经不来,查验是否有孕)。取生川芎研细,空腹服一茶匙,艾汤送下。如觉腹内微动,则有胎;如不动,则无胎。7.跌扑胎动,或子死腹中。用川芎研细,服一茶匙,酒送下。连服两剂,死胎即出。8.崩中下血,昼夜不止。用川芎一两,清酒一碗,煎至五成,慢慢饮下。又方:与上方同,另加生地黄汁二合同煮。9.小儿脑热(好闭目,或太阳痛,或眼睛红肿)。用川芎、薄荷、朴消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服少许吹入鼻中。10.牙烂口臭。用川芎煎水,随时含嗽。11.牙痛。用大川芎一个,焙干,加入细辛,共研为末擦牙。12.各种疮肿。用川芎煅后研细,加入适量水银粉,滴麻油调匀搽患处。13.产后乳悬(妇女产后,两乳变细、变长,有时垂到小腹,痛不可忍)。用川芎、当归各一斤,两相混合,取出半斤,切片,加水浓煎,随时饮服,不限量。另外的一斤半,锉成小块,烧烟,令病人口鼻吸烟。药用尽,可再作一剂。

蘼芜

【释名】也称薇芜、江蓠。[时珍说王逸说,蓠草生于江中,故名江蓠。

【集解】[恭说此草有两种:一种似芹叶,一种似蛇床。香气相似,功用也少差别。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作饮,止泄泻。

花〔主治〕人面脂粉用。

蛇床

【释名】也称蛇粟、蛇米、虺床、马床、墙蘼。又名思益、绳毒、枣棘。[时珍说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叶似蘼芜,故称墙蘼。

【集解】[弘景说田野墟落甚多,花叶正似蘼芜。[保升说叶似小叶芎

,花白,子如黍粒,黄白色。生下湿地,到处都有,以扬州、襄州者为佳。[时珍说花如碎米积攒成簇。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有细棱。

子〔修治〕[敩说用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同浸一伏时,漉出晒干。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从巳时至亥时,取出晒干用。

〔气味〕味苦,性平,无毒。[之才说与牡丹、贝母、巴豆相恶。伏硫黄。

〔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阳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好颜色,令人有子。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阴痛,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治胯酸疼,四肢顽痹,缩小便,去阴汗湿癣齿痛,赤白带下,小儿惊痫,扑损淤血,煎汤浴大风身痒。

【附方】1.阳事不起。用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2.赤白带下,月经不来。用蛇床子、枯白矾,等分为末,加醋、面和成丸子,如弹子大,胭脂为衣,棉裹后纳入阴道中。一天换药一次。3.妇女阴部奇痒。用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常洗。4.产后阴脱。用布包蛇床子蒸熟后熨患处。又方: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洗。一天洗五至六次。此方亦治妇女阴痛。5.男子阴肿、胀痛。用蛇床子研为末,加鸡蛋黄调匀敷患处。6.脱肛。用蛇床子、甘草各一两,研细。每服一钱,白开水送下。一天服三次。同时,用蛇床子末搽患处。7.痔疮。用蛇床子煎汤熏洗。8.小儿癣疮。用蛇床子末,加猪油调匀,搽疮上。9.小儿甜疮(疮连到头、面、耳边,流水,极痒,久不愈)。用蛇床子一两、水银粉三钱,共研为末,调油涂患处。10.牙痛。用蛇床子煎汤,乘热漱口。11.冬月喉痹,肿痛不能下药。用蛇床子放入瓶中烧出烟,令病人口含瓶嘴吸烟,有痰吐出,病即渐愈。

藁本鬼卿、地新、微茎。

【集解】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差别很小。根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金疮,可作沐药面脂。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主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疹疱。治皮肤疵裂,酒鼻粉刺,痫疾。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头面身体皮肤风湿。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治痈疽,排脓内塞。

【发明】[元素说藁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头顶痛非此不能除。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集于上焦。与白芷同做面脂。治风,治湿,各从其类。

【附方】1.大实心痛。已用过利药,用此清其毒。藁本半两,苍术一两,分两次服。煎两种水为一种,温服。2.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分,研末,夜擦晨梳。3.小儿癣疥。藁本煎汤沐浴,并以此洗衣。

【释名】也称白茝、芳香、泽芬、苻蓠、莞。叶名麻。

【集解】[别录说生长于河东川谷,现在江苏、浙江一带特别多。[颂说根有一尺多长,白色的,粗细不一样。枝干离地五寸以上。春天长出嫩叶很柔软,紫色的相对长出,有三指宽。花是乳白色。

进入三伏后结子,立秋过后苗枯死。二月、八月是采集的季节,晒干保存。现在人们用来作调料,多用在肉食品中,除臭气,使食品变得香美。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主女人白带多且带血丝,闭经后阴肿,受风头痛,流泪。能滋润肌肤,使它变得白嫩,面色红润,可用来做化妆品。治疗风邪,呕吐不止,两胁气懑,头昏眼花,红眼病以及眼球结膜增生。还可去面部的疤痕,补胎漏滑落,化淤血,补新血,治乳疮,颈淋巴结结核,肠风痔瘘,皮肤病。白芷能止痛排脓,止心腹血刺痛,妇女经常流血不止,还有腰痛及子宫大出血等。解利手阳明经的头痛,中风寒热,以及肺经风热,头面皮肤燥痒。治流鼻血,牙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带血,妇女血风眩晕,翻胃呕吐。能解砒霜毒,蛇毒,刀箭等金属伤后的毒。

【附方】1.一切伤寒、一切风邪。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豆豉五十粒,加水两碗,煎药服下取汗。不汗再服。此方名“神白散”或“圣僧散”。2.伤风流涕。用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研细。每服二钱,茶送下。3.偏正头风。用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送下。4.头晕。用白芷洗晒后研细,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汤或荆芥汤送下。5.风热牙痛。用白芷一钱、丹砂五分,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常取以擦牙,有效。又方:白芷、吴茱萸等分,泡水漱口,吐去涎水。6.眼病。用白芷、雄黄,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龙眼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二次。此方名“还睛丸”。7.口齿气臭。用白芷七钱,研细。每服一钱,饭后服,清水送下。

芍药

【释名】也称将离、犁食、白术、余容。白者称金芍药,赤者称木芍药。[时珍说芍药,指绰约。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罗愿说,制食之毒,莫优于勺,故得药名。

【集解】[弘景说今出白山、蒋山、茅山者最好,白,长尺许。余处也有,但多赤,赤者小利。[时珍说古人说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也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入春始长,三月开花。其品种有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分。入药最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

【气味】味苦,性平,无毒。[元素说性寒,味酸,气厚味薄,升而微降,属阳中之阴。[好古说味酸而苦,气薄味厚,属阴,主降,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之才说与须丸相使,与石斛、芒硝相恶,与消石、鳖甲、小蓟相畏,与藜芦相反。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治脏腑拥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益气,惊狂头痛,目赤明目,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鼻血目涩,肝血不足,阳痿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止下痢腹痛后重。

【发明】[大明说赤者补气,白者补血。[成无己说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敛,甘以缓和,故的甘相合,用补阴血。收逆气而除肺燥。又说,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元素说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为下利必用之药。而泻痢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天加少量黄芩,恶寒则加桂,这是仲景神方。其功用有六: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痢;芍药和血脉;固腠理。[时珍说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后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附方】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加水两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2.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4.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7.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叶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10.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11.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12.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牡丹

【释名】也称鼠姑、鹿韭、百两金、木芍药、花王。[时珍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称牡丹。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集解】[颂说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为山牡丹,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瓣止五六片。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根黄白色,可长五七寸,大如笔管。近世人多看重,喜欢其花之诡异,于是秋冬移接,培以土壤,至春盛开,花形百变。但其根性失去本真,药中不可用此,绝无药力。[宗说牡丹花亦有绯红、深碧色等多种,唯山中单叶花红者,根皮入药为佳。[时珍说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虽有一定的药性,但气味不纯,不可用。《花谱》载,丹州、延州以西及在斜道中最多,与荆棘无异,当地人取以为薪,其根入药最妙。凡栽花者,根下须白敛末辟虫,穴中须点硫黄杀蠹,此为物性,不可不知。寿。治冷气,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淤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治神志不足,无汗之骨蒸,鼻血吐血。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根皮〔修治〕[敩说采根晒干,以铜刀劈破去骨,锉成大豆大小,用清酒拌蒸,从巳时至未时,晒牡丹干。

〔气味〕味辛,性寒,无毒。

[好古说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手厥阴、足少阴经。[之才与贝母、大黄、菟丝子相畏。

[大明说忌蒜、胡荽,伏砒霜。

〔主治〕寒热,中风瘛,惊痫

邪气,除症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癞疾。久服轻身益

【发明】[元素说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叶为阳,主发生。花为阴,主成实,丹者赤色,属火。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四物汤加了它,治妇人骨结核。[时珍说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伏火即阴火,阴火即相火。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了它。后人专以黄檗治相火,不知牡丹功效更胜。

【附方】1.疝气(觉气胀不能动)。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2.妇女恶血(血往上冲,脸红易怒)。用牡丹皮半两、干漆(烧至烟尽)半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3.伤损淤血。用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个(熬过),同捣碎。每天早晨服一匙,温酒送下。4.刀伤后内出血。用牡丹皮研细,水冲服少许。淤血自尿中排出。5.下部生疮(已破口)。取牡丹末一匙煎服。一天三次。

木香

【释名】也称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时珍说木香,属草类。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

【集解】[颂说今惟广州舶上来,别处没有。根窠大如茄子,叶似羊蹄而长大,也有叶如山药、根大、开紫花者。不拘时月,采根芽为药。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为良。江淮间亦有此种,称土青木香,不堪药用。《蜀本草》载,孟昶庭园中常种,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怕也是土木香。[时珍说木香,南方诸地皆有。《一统志》载,叶类丝瓜,冬月取根,晒干。

根〔修治〕[时珍说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气劣气不足,肌中偏寒,引药之精。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九种心痛,积年冷气,痃癖症块胀痛,壅气上冲,烦闷羸劣,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散滞气,调诸气,和胃气,泄肺气。行肝经气。煨熟,实大肠。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主脬渗小便秘。

【附方】1.中气不省(闭目不语,状如中风)。用木香研细,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痰盛者,药中加竹沥和姜汁。2.胃气闷胀,不思饮食。用木香、诃子各二十两,捣烂筛过,加糖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此方名“青木香丸”。3.心气刺痛。用木香一两、皂角(炙)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4.流动性气痛。用温水磨木香成浓汁,加热酒调服。5.小肠疝气。用木香四两,酒三斤煮过。每日取酒饮三次。6.气滞腰痛。用木香、乳香各二钱,酒浸,饭上蒸,均以酒调服。7.突然耳聋。用木香一两,切小,放苦酒中浸一夜,取出,加麻油一合,微火煎过,滤去药渣,以油滴耳。一天三四次。8.霍乱转筋(腹痛)。用木香末一钱,放入木瓜汁一杯中,加热酒调服。9.痢疾(包括久痢)。用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同在半升水中煎干。单取木香,焙干研细,分三次服。第一次,橘皮汤送下;第二次,米汤送下;第三次,甘草汤送下。10.肠风下血。用木香、黄连,等分为末。放入猪大肠中,两头扎定,煮到极烂,然后去药食肠,或连药捣为丸子吞服。11.小便浑浊,状如精液。用木香、没药、当归,等分为末。以刺棘心的榨汁和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盐汤送下。12.小儿阴肿(阴茎肿大,或缩小,很痛)。用木香、枳壳(麸炒)各二钱半,炙甘草二钱,水煎服。

13.各种痈疽、疮疖。用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搽患处。14.蛇虫咬伤。用木香不限量,煎水服,有奇效。15.腋下、阴下湿臭或已成疮。用好醋浸木香夹于腋下阴下,或研末敷患处。16.牙痛。用木香末加少许麝香揩牙,同时以盐汤漱口。

甘松香

【释名】也称苦弥哆。[时珍说产于川西松州,味甘,

【集解】[志说《广志》载,甘松出姑藏、凉州诸山。细叶,引蔓丛生,可合诸香。[颂说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也有。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作汤浴令人身香。根

【气味】味甘,性温,无毒。

【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黑皮裂,风疳齿龋,野鸡痔。得白芷、附子良。理元气,去气郁。脚气膝浮,煎汤淋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