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汉代绘画(1 / 3)

汉代绘画的介绍必须仰赖考古材料。将介绍汉代美术考古的研究概况,并就以下观点说明汉代绘画的特徵:1、人物画的戒教化作用。2、图画的诞生与装饰纹样的关。3、图画与墓葬装饰的关以及墓葬图像的性格。另外将讨论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与两汉墓室壁画的发展于布局特徵。墓室壁画将以西汉洛阳烧沟壁画墓、东汉和林格尔壁画墓、安平东汉壁画墓为主要例。

一,人物画的戒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基本性格之一,即是人物画的戒教化作用。上曾谈过《论语》〈八佾第三〉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善的价值高于美。汉代人物画所重视的戒教化作用,也必须放在这个脉络来理解。人物画并非被视为美术品,而是因为教化的作用而受到重视。在古代的文献中,例如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与《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都是明确地说明人物画鉴戒教化作用的基本文献。

《鲁灵光殿赋》之中描述了鲁国灵光殿的壁画,其中有“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戒世,善以示後。”的字句。《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开宗明义地由绘画的教化功能来说明图画的意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又言“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在最後提到图画诉诸于形象,有较记传或赋颂更为优越之处。在本文的最後,张彦远还称“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认为绘画具有“与六籍同功”的作用。张彦远将绘画的地位提升到与六经等同的地位。

不过就绘画史而言,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问这个问题。亦即中国古代的人物画中,具体而言是用何种方式来表现鉴戒教化?用何种方式来传达鉴戒教化的讯息?而这种表现的方式经历了什麽样的历史发展?如果能回答上述问题,就比较能了解人物画的戒教化性格是如何化为形式上的表现。这将是未来几讨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主题。具体而言,中国古代人物画往往藉由主题的选择来传达鉴戒教化的意涵,这些主题可分为:一、历史故事。二、列女图与孝子传图。三、君臣的肖像画。四、祥瑞。这几类的题材均可见于汉代的画像石与壁画墓。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直到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墓与壁画墓才大量出现历史故事,山东嘉祥武粱祠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壁画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绘画与纹饰的关-由战国帛画看绘画的起源

除了人物画的教化作用之外,在古代中国绘画史中,如何探讨绘画的起源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中国绘画的起源,张彦远曾依据书画同源的说法,认为图画与文字皆源自于古代圣王的“受命应”、“龟字效灵”。亦即在文字与图画诞生之前,还有一个更早的发展阶段。

关于绘画起源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本文将由绘画与纹饰的关来看这个问题。就观念上,绘画与纹饰或装饰图案为相对立的概念。因为纹饰追求规律性、返覆性、秩序感。简化母题而作平面性的陈。相对的,绘画却要求打破规律,并且重视空间深度的表现。不过就实际的历史发展而言,绘画的起源与纹样有着很深的关。以下将以战国湖南长沙龙凤仕女图、战国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人物御龙图、西汉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等三件实物为主,来说明战国时期绘画的出现与器物上装饰文样的关。

首先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图案发展成绘画母题。战国湖南长沙陈家大山龙凤仕女图1949年于长沙南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时间约在战国中期。长29.2宽20.8公分,全图以墨线绘成,背景空白,主题为作侧面像的仕女与凤、龙。就龙的母题,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彩陶瓶绘鲵鱼纹,此陶瓶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在瓶上绘有头部呈正面像,左右伸出爪的画像,应非如图版解说中的鲵鱼,而是龙的原始型态。同样的造型可见于春秋时代的俯视形盘龙。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曾侯乙大尊缶高126公分,尚有环纽,中衔锁链,环纽上铸有蟠龙纹,为立体化的文样。另外在曾侯乙墓内棺漆画内外漆棺的局部图样中,有头部正面,身体扭曲,左右伸出爪的文样,与上述蟠龙纹相似。此外两侧并有朱雀白虎。以上的例子中,组合母题的方式均为并列,类似纹样的组合方式,将不同的纹样拼凑在一起。这种纹饰中所见组合母题的方式,同样可见于上述的战国帛画龙凤仕女图。

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所出土的人物御龙图,同样保有装饰文样的母题与组合方式。此帛画于1973年长沙市东南子弹库出土,为战国中晚期楚墓。墓的形制为长方形竖穴木椁墓,由椁、外棺、内棺三层构成。帛画位于椁盖板下方,画面朝上,长37.5宽28公分。此图同样以墨线绘成,作侧面像,龙、华盖与鱼等母题并列于画面中,并没有画出背景。人物的表现具有绘画性的特徵,人物衣袍的表现成为汉代人物画所继承。图中开始有意表现衣摺卷起的效果,而不是平面状或块状涂黑,底部向左右两侧伸展并翘起。但是龙的造型保有原来纹饰上的特徵,例如下方做出倒钩状的造型可作为明。另外,此图组合母题的方式同样为并列式,虽然已经比较能照顾到人物与龙的关。整体构成上,成为人物乘龙或附有华盖的龙舟的关,这也就成为後来汉代仙图的原型。

人物御龙图表现人物的模式,同样可见于陕西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壁画。其中宫中侍女以平涂表现,没有轮廓,为中国最早的壁画之一。另外秦咸阳一号宫殿有“砖刻凤纹”(空心砖),则保留了更多以及先秦时期文样性的特徵。由秦咸阳宫殿遗址遗留,可以分别见到秦代壁画与战国人物画的关,以及秦代纹样与战国图画的关。将由上述的讨论可知,在中国古代,纹样为绘画提供了可发挥的成规,纹样为绘画的起源之一。此外,这些“成规”、“模式”或“格套”具有延续性,虽然媒材有所不同,但是成规的使用并未限定于特定的媒材,可见于青铜器、漆器、绢帛、壁画。这即是形式本身发展的历史。

三、汉代绘画的材料与内容

汉代绘画的材料包括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等不同的绘画形式。其中画像石自西汉武帝之後才出现,出现的时间最晚。本将讨论汉代绘画中画像石以外的帛画与壁画。

(一)马王堆一号墓帛画

1972年所发掘的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是汉代极为重要的一座墓葬。首先要说明一下什麽是“重要考古发现”,马王堆一号墓的重要性到底在何处。一般而言,可以把重要考古发现定义为改变大家对一个时代、一个文化、一个民族历史面貌的看法的考古发掘。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古尸、成组成套的陪葬品与帛书竹简。在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帛书《老子》与《丧服图》。三者有其一已经是重要发现,三者兼而有之,尚有帛画在中国考古史无先例,由此可知此墓葬的重要性。

马王堆二号墓墓主为侯,侯为长沙国丞相利仓,卒于吕二年(186 B.C.)。一号墓为侯夫人,三号墓为其子,卒于文帝十二年(168 B.C.)。据估计,一号墓为三号墓数年後下葬。根据马王堆一号墓尸体的解剖,其皮肤尚有弹性,内脏器官完整,患有冠状动脉硬化,胆结石,死时五十岁左右,在食道、胃中有甜瓜子。推测刚吃过甜瓜不久,因胆绞痛引起心脏病而致死。

马王堆一号墓由由封土、墓道、墓坑、椁室所组成,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棺椁之间包裹地密实不透风。自墓口向下有四层阶。椁室南北7.6公尺,东西6.7公尺,墓口至墓底深16公尺。由于墓葬填满了白泥膏(黏性强的软泥)、木碳,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绝,温、、缺氧的环境。葬具为一椁与四层套棺,共由70块木板构成,没有用金属钉子,以木榫扣接。椁在墓坑中搭成,棺则是整个搬入。椁由四个隔板隔成4个边箱,安放随葬品,套棺一层紧紧包着一层。《庄子》〈天下篇〉与《荀子》〈礼论篇〉中提及“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一棺一椁)”。诸侯为四棺一椁,因此可以推测马王堆一号墓为诸侯等级的墓葬。这四层棺分别是:第一层,黑漆素棺。第二层,黑地彩绘棺。第三层,朱地彩绘棺。第四层,锦饰内棺。其中黑漆素棺为外侧黑漆,内侧朱漆。

在黑地彩绘棺中,可以见到流动的云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的流云突出边框。这种云气突破边框的表现,显示了不为边框所约束,解消规则性的意图。在这里,云气纹并非仅是“纹饰”,而是被理解为具有神秘生命力,不断流转运动的精气。朱地彩绘棺内外均朱漆,盖板绘有双龙双虎相斗,侧板则有三角状母题,另外有龙、虎、仙人、鹿等。这种三角状的母题,应该并非仅是单纯的文样,而是具有特殊的象徵意义,很可能是表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