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汉代绘画(2 / 3)

西汉初期湖南长沙砂子塘墓于1961年发掘,曾于1941与1947年两度遭盗掘,几乎没有随葬品。推测墓主为西汉文帝时期的长沙王吴芮的五世孙吴着。棺椁分四层,有外椁、内椁、外棺、内棺。内棺的外侧涂黑漆,内侧涂朱漆,没有任何图案。外棺外侧,盖板与前後左右合计五面有绘图。头部前板有凤鸟与璧与珩或磬,足部後板有羽人与豹状神兽。在外棺左右侧板绘有豹、中央柱状物、纹样、对角线。其中中央柱状物顶部有树枝状母题,可以比对为象徵大地中央呈柱状的山。马王堆一号墓的三角柱状,应该也表现了同样的象徵意义。锦饰内棺的外侧为黑漆,内侧为朱漆,并缠了两道12公分的帛束。以形纹贴毛锦装饰,并非以漆画,而是直接以丝织品装饰。

就绘画史的角度而言,马王堆一号墓中最重要的出土品为侯夫人帛画。为 绢本设色,高205公分,上部宽92公分,以下则宽47.7公分,现在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出土时画面朝下,覆盖于第四层内棺棺盖上,顶部有竹竿,有棕色丝带。

首先的问题是该如何观看这幅帛画?可以先利用刚才所述对由战国帛画所得到的认识来看此图。该帛画构图左右对称,将母题并列,令人想起图案式的局方法。用纹样的构成方式,组织零散的母题。图中用龙来串连所有的母题,建立各个母题之间的关联性。人物置于双龙所形成的上,类似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中央墓主侯夫人作侧面像,清楚地表现出和战国楚墓帛画的关。这正显示了战国楚文化与西汉初期文化一脉相承的关。

不过,也不能忽略图中几处未严格遵守对称性构图的部分,例如人物位在同一地平面,重叠侍女以表现空间由前往後的关。换言之,图中的大架构为图案式的构成,但是在对称性、纹样性、并列母题的组合方式中,填入一个非装饰性,有深度的绘画性空间。

其次该如何了解这幅帛画的意义?这是一个广受争论的问题。根据墓中竹简的遣策(随葬品目录),载有“非衣一,长丈二尺”,该帛画原来被称为非衣,但是问题是遣策中并未说明非衣的具体功能。後来学者们的争论,即为围绕在如何说明该帛画功能的问题上。关于这个问题,由文献、史料入手,亦即图像学的方法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解决之道。

该帛画在题材上以墓主人仙为主,辅以神话传说,分成三段-天界,人界,地下。在天界有日月,合于《淮南子》中“日中有鸟,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另外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图中合计有九日,并非文献中的十日。关于画面上方中央人身蛇尾的形象有不同的解释,有伏羲说、女娲说、烛龙说。下方有天门,左右为大司命、少司命,管理天门的出入。《楚辞》〈招魂〉王逸注中载有“言天门凡有九重,使神虎豹执其关闭”,可作为辅。

人界中的主题为墓主人和祭祀图,在悬磬下有鼎、壶、耳杯等祭器。地下则有交缠的鳌)、背上有力士。在原报告书中认为此帛画用来引魂天。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玉在图中所具有的象徵意义。玉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被称为“德”,极为使死者再生的生命力。灵魂依附于祭坛上的“璧”,登上龙舟而仙。而龙、天帝的使者、凤凰,也依附于璧、珩或磬降临祭坛。由玉的解释,可以建立各个母题之间的关联性。

关于帛画的功能有招魂说与铭旌说,其中以铭旌说略优势,这是因为有其他的资料可作辅。在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中,出土了数件铭旌的实物。其中一件上方左右分别是日与月,下方墨书“姑藏东乡利居出□”。姑藏为现在的武威,书写了死者的故与姓名。马王堆帛画中虽然没有书写死者姓名,但很可能以画像代替文字。

巫鸿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两个检讨马王堆帛画意义的前提:第一,帛画并非一件独立的“美术品”,而是整个墓葬的一部分。第二,墓葬不是现成的建筑,而是仪式过程的产物。他认为此帛画可分成四段:顶部(天界)、底部(地下世界)、中间分成“尸”与“柩”,表现了宇宙空间中人由死而复生的过程,丧礼後侯夫人将生活在地下永远的家园。认为“铭旌在人死後埋葬之前举行的仪式中,作为尸体的替代物,接受祭拜。在丧之後,铭旌与死者的尸体一起埋葬,成为柩的一部分。”。提出死者在铭旌上有两种形象的看法,一个代表她的尸体,另一个描绘她在阴宅的生活。”

本文的优点在于将墓葬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未仅抽离出有图画的部分。将图像意义的解读,置于仪式的过程中来理解。缺点在于第一,用儒家的礼制来理解并界定楚文化的葬俗。由文献推论帛画功能为铭旌,并非由画面本身了解帛画的特徵。虽然无法确知“非衣”的功能,但其中绘有仙图像当是可信。第二,文中应该参考战国帛画与砂子塘墓的漆棺。第三,将墓室定义为永远的家园似乎过于理想化。就文献与考古资料看来,墓未必是安全的居所。不过讨论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第一,墓葬中的绘画不能只看绘画本身,必须考虑整体,顾及绘画与空间的关。第二,墓葬中的绘画具有特定的功能,与丧葬礼俗、死後世界的想法有关,不能单纯视为“美术品”。

(二)汉代壁画墓

关于汉代壁画墓,将分别讨论西汉中晚期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墓、烧沟61号壁画墓、东汉晚期河北望都一号壁画墓、河北安平壁画墓。目前尚未发现西汉早期的壁画。壁画墓的出现与由竖穴墓发展到多室墓,出现墓室与室内空间的现象密切相关,这即是在墓葬形制发展上,由所谓的“周制”转向“汉制”的发展过程。

卜千秋墓出土于洛阳邙山,时间约在西汉中期偏晚,元帝至成帝(48-7 B.C.)之间。墓主当为郡级官吏,由于墓中出土“卜千秋印”,推测卜千秋应该就是墓主。墓葬形制为多室墓,由墓道、主室、左右耳室组成,坐西朝东。主室长4.6 宽2.1 高1.86公尺,为空心砖构筑。墓室壁画图像可分为辟邪与仙两类。後山正中为方相氏,面向墓门,具有打鬼、镇墓、守护等作用。主室顶部象徵天界,上面绘有着名的卜千秋夫妇仙图。其方向由墓室内侧朝向墓门,而顶部的东侧绘有日,西侧则为月。

卜千秋墓夫妇仙图中主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黄龙-日-伏羲-男女(手捧三足鸟,西王母使者)墓主、九尾狐、玉兔-西王母或其侍者-白虎-凤凰-有翼怪兽(枭羊、麒麟)-双龙-持节羽人-月-女娲,可视为马王堆帛画仙图的展开形式。整体看来,保有马王堆帛画中的二元对称结构,但是母题之间的方向性更统一。风格上以墨线描绘轮廓,并作色彩平涂。外缘的细墨线圆滑、流动而柔软,表现出画像石所未见的速度感与运动感。

洛阳烧沟61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由墓道、墓门、耳室、前室、後室所组成。在前室顶部有天象图,後室山以山峦为背景,共绘有九人。据学者其主题为楚汉相争“鸿门宴”,其中持角杯为项羽,左侧为刘邦,最左侧为项庄(舞剑舞,行刺刘邦)。另一说为傩戏,认为此图表现方相氏打鬼前的祭祀。整体看来,当以方相氏为确。这是因为画面中以怪物最大, 而且在中央的隔粱上有类似的形象,参考卜千秋墓布置图像的规律,应该以方相氏较合理。

中央隔粱为傩戏舞蹈图,下方(右侧)有“二桃杀三士”,宣扬儒家忠君的伦理道德。画面中表现了最戏剧性的一刻,着重于描绘勇士的性格。武士的表现极富运动感。在二桃杀三士的另一侧为周公辅成王,或孔子、老子见项橐的故事。烧沟61号汉墓虽然与卜千秋壁画墓在时间与地区上都相当接近,但各个墓的壁画题材均不相同,这应该与墓主或死者家属的喜好有关。

东汉晚期墓葬规模都相当大,全长在20公尺以上,在中轴线排列前、中、後室。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车马出行,并开始出现呈正面坐姿的墓主肖像,仙题材不再流行。

东汉河北望都一号壁画墓墓坐北朝南,在前室西上下分为两列,分别绘有属吏与祥瑞。西壁有属吏持笏,戴黑色进贤冠。下方的祥瑞有獐子、鸡、鹜,旁边书有榜题。鸡的南侧题有“鸡侯夜,不失更,信也。”,獐子则为多子之意。在前室东壁,第一人“门下小吏”跪下,接着是辟车五佰(伯)八人。在水盆旁题“戒火”,最後两人旁题有“贼曹”与“仁恕缘”。下方的祥瑞有羊酒、灵芝、鸾鸟、白兔、鸳鸯。在风格表现上,相对于西汉壁画,对于表现人体体积感、量感的兴趣。绘画技法上出现搭配细线与宽线的作法。人物分立,着重静态表现,没有生动的表情,沈稳、凝重,排除戏剧性与趣味性。祥瑞的表现也不重动态。整体看来,宛如表现官府场面中一板一眼的森严气氛。

就人物整体的局来看,人物向内墓室内部朝拜,而祥瑞则朝向门外出口。这样的安排与当时一般排列祥瑞的方法有别,耐人寻味。汉代的祥瑞图像,一般而言均配置于墓室或祠堂的顶部。此外,由图像配置的主题可以得知,前室被视为生前活动的空间,在前室表现了死者的社会地位。这正符合当时“前堂後寝”的局规。该墓中虽然没有鉴戒教化的故事,但表现出尚礼法、重视人伦高低的关,同样可视为儒家思想的体现。祥瑞则暗示墓主高尚的品德与施政的德泽。